大粮仓的“丰收经”
这是一个让黑土地上的种田人无比振奋的丰收季。据黑龙江省农委发布消息,今年全省粮食生产有望夺得特大丰收,实现“十一连增”;黑龙江农垦总局发布消息,预计垦区粮食总产将突破430亿斤预期目标,同样实现“十一连增”目标。
大粮仓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这样的成绩,有风调雨顺的原因,更是农业科技、农机和新型经营主体在这片沃土落地开花的结果。
智能化育秧出壮苗、抢积温
“今年水稻产量每公顷10.18吨,比去年增产近半吨。”张国军是黑龙江农垦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第二作业站的职工,他种的12公顷水稻收获近半,一拉到晒场就被粮商看中买走,张国军说:“水稻产量高,品质好,离不开农场推广的智能化育秧。”
种粮人都知道,好秧半年粮。以前,农民都是用“大缸泡”、“炕头烙”进行水稻催芽,育秧晚,而且苗弱。“智能化的浸种催芽车间,能够控制温湿度等生长条件,大棚育秧出壮苗,下地无需缓苗,就能快速生长。还能将育秧时间提前,抢夺积温。”张国军说。
在佳木斯桦川县,县农业局局长于波说:“智能化育秧是近年来水稻稳产增产的关键,为此,政府补贴力度很大,每个催芽车间补贴20万元,大棚补贴8400元。目前全县130万亩水稻中,100万亩实现了智能化育秧,今年有望实现全覆盖。”
“今年水稻全部播在高产期,3月23日完成水稻扣棚,4月23日完成育苗,5月25日完成插秧,全省84.6万栋水稻育秧大棚和1023个大型智能催芽车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黑龙江省农委有关负责人说。
事实上,智能化育秧只是科技增产的措施之一。在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增产技术攻关中,玉米通透栽培、水稻钵体摆栽等栽培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和辐射带动。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进一步扩大,全省达到9500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科技含量高,增产有了强有力的支撑。
对此,桦川县创业乡拉拉街村的种田能手王铁仁深有体会。今年是他使用钵体摆栽技术种植水稻的第一年,“这项技术能实现精量插秧,用种少、分蘖好,成活率高,不用补苗,今年比去年增产10%左右。”
王铁仁说,“此外还能节省成本。以前,每公顷需要用150斤种子,现在只需要40公斤,而且省去了补苗的人工费用。”今年王铁仁在自己种植的20公顷地上使用了钵体摆栽技术,尝到了增产的甜头,明年,他计划在合作社120公顷水田推广。
大型农机让种田变得高效又轻松
张国军家住在友谊县城,开车下地需要20分钟,“现在种地跟以前不一样了,一年之内只需要下几次地就够了,而且还不用动手干活,插秧、病虫害防治、收割、整地这些环节都有大机械作业,只需要在一旁看着即可。”张国军说,“有了大机械,种田很轻松。”
在友谊农场,种粮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播期有插秧机和播种机、病虫害防治有航化作业、还有一天“消化”数百亩的大型收割机、整地机。在第五管理区第二作业站一片已经收完的玉米地里,一台大马力履带式深松机正在“隆隆”地作业,机车开过,翻出一排排黑色的泥土,如黑色的浪花一般,技术员用尺量过,深度45厘米。“收割完成后,职工就不用管了,由农场统一组织机械进行秋整地,为来年春播做准备。”友谊农场副场长张秀国说。
“眼下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农机具的调度工作,保障秋收顺利进行。”富锦市农机局局长刘军说,“全市共有2800台玉米收割机,3000台水稻收割机,进度每天能够收获10万亩,基本能够满足秋收需求。全市玉米机收率达到92%,12天的作业期就能够完成。”
为了在关键农时更好地调度农机具,在富锦市现代农业万亩水田示范区的农业信息监测指挥中心内,建立了专门的农机指挥系统,通过农机管理信息、农机作业监控和农机作业导航三个指挥管理系统,对全市100马力以上大型农机及23个现代化农机合作社进行统一信息采集、统一作业调度和指挥管理,实现农业机械资源合理利用。
在黑龙江,大型农机装备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一大亮点。据统计,全省大型农机合作社总数达916个,依托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和农垦的机械力量,为深松整地、抢播快种、中耕管理提供了有力的装备保障。今年全省农村新增水稻插秧机1万台,总数达15.1万台,进一步提高了水稻插秧效率,基本实现了由人工繁重劳动向机械快速轻简插秧转变,秧苗全部插在高产期。
土地越来越多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
黑龙江省富锦市二龙山镇新兴村的孙圣海是全国有名的种粮大户,几年前,因为种植经验丰富,被大伙推举出来做带头人,成立了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现在新兴村90%的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孙圣海说:“农民种田想要挣钱,就必须绑在一起,实行规模化生产。”
今年,孙圣海的合作社1万亩地共产粮7000吨,实现了大丰收。“成立合作社后,不仅粮食产量提高了,成本降低了,粮价也有了讲价权,不合适就不卖。”为了把卖粮收益留给农民,孙圣海贷款投资建起烘干塔和8万吨的仓储库。“自己仓储可以待价而沽,1吨能多卖100元。还能给国家储粮,单这一项就能多收入400万元。”
富锦市农业局副局长申庆龙剖析今年的增产因素时说:“标准化生产是重要原因,土地越来越多地向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集中,据测算,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能够促成粮食增产5%以上,同时还能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
富锦市长安镇的农民柳军力种了1114亩水稻,加入合作社后,柳军力觉得种田更科学了,“以前自己种,选种子很盲目,现在都是合作社统一选择优良品种,该防病虫害了或有气象灾害,合作社会统一发短信提醒,今年的水稻几乎没发生任何灾害,比往年要增产不少。”年初,他通过合作社贷款60万元,对于还贷,他很有信心:“合作社提供的订单农业,卖价比市场价每斤高出1毛5,加上增产,还完贷款,还能挣不少。”
新型经营主体在抢抓农时、应用先进技术和提高耕作标准方面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据统计,全省农村规模经营土地面积达3600万亩,有力带动了全省农业生产整体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