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朱绍侯:用勤勉书写历史

13.01.2015  21:32

开栏的话

        要说一座城的性格如何,那一定要看住在这城里的人。

        热情而沉稳,豁达而谦谨,开封人正如这座八朝古都一般,将历史积淀而来的智慧,潜藏在这历史名城的一砖一瓦中,昭示着这座古城曾经的辉煌和未来的荣耀。

        同样,一所大学的智慧也要由人来体现。2014年是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恢复校名30周年。走过一个世纪的风雨,河南大学在前进的路上走得坚实而稳定,河大人也用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为河南大学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以“精神的力量”为题,为您讲述河南大学七位普通教师的人生故事。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智慧,却是如今我们每一个人都值得学习的精神导师。

朱绍侯在阅读《管子

 

        耄耋之年,奋斗在开拓性研究第一线;三尺讲台,将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见到河南大学退休老教授朱绍侯时,他正在看《管子》。发黄变硬的书中夹着一个小卡片,上面是用铅笔写的批注。一个小型的放大镜在桌子上横躺着。他说:“这是看《道德经》时要用的,竹简上的字太小了。”朱绍侯眼睛带着老花镜,手里拿着放大镜,双“镜”齐下,他才能看清。

        “研究历史,着眼未来,胸怀天下,以史为镜,照亮未来。”这是凤凰卫视对朱绍侯的评价,寥寥数语,说不尽他的故事。1954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朱绍侯被分配到河南大学(当时的河南师范学院)教学,直至1998年退休。40余年,历任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出版社总编辑。

        百年河大积淀下了求真奋进的学术风气,正与他的勤勉务实相得益彰。

        这位年近90岁的老人,每天仍读书、看报、写文章。“绍侯啊,你别干了,再干你也赶不上郭沫若。”几个老朋友曾与他开起玩笑。“其实我谁也不赶,就是已经养成习惯了,看看书,写写东西,感觉生活很充实。你不让我看书,反而活得不自在。”朱绍侯每次都是憨笑着摆手解释。

        朱绍侯少时由于家庭困难,读书期间不得不以课余时间贩卖香烟维持学业。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朱绍侯毅然放弃工作选择继续深造。这次,他选择了最喜欢的历史系。

        “在历史研究领域,尤其是在今注本二十四史编纂期间,朱先生表现出令人敬佩的学术精神,并做出了珍贵的史学贡献。”这是“2012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现场,主席团对朱绍侯的评语。

        秉烛先行,老骥伏枥。从1994年正式开笔的《今注本二十四史》,被已故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称为“近代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二十四史编纂工程”。朱绍侯担任其中《宋书》的主编。18年间,他带领团队对《宋书》一百卷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填补了传统二十四史中后二十史无注的空白,赢得了学界的高度赞扬。

        年近90,笔耕不辍。朱先生刚完成一篇关于两汉时期西域方面的文章,7万多字的手稿,他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

        至今,朱绍侯共出版学术专著和个人著作集8部,主编的著作、教材13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他主编的十院校本《中国古代史》自1981年出版迄今,发行量达一百四十万册,覆盖全国60%以上的高校,成为30多年来国内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史著作之一。

        朱绍侯常对青年学子说,研究历史没有什么窍门,既要勤奋,又要有时间的累积,要有十年坐冷板凳的功夫。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人再聪明也不可能写出有价值、有分量的著作。

        “天资愚钝凭勤奋,事倍功半终有成。聪明才智荒学业,虚度年华空一生。”——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治学的真实写照。如今,头发雪白的朱老正在准备他的另外一篇文章。他用手中从未停下的笔,给河大学生上了一堂永生难忘的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