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坚持就是科研的唯一捷径
杜祖亮(中穿黑衣者)在实验室
阅读提示在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的一个办公室里,有一张简陋的钢丝床摆放在角落里。杜祖亮儿子的照片摆在沙发上,天真烂漫。如今已是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的杜祖亮,却很少有回家的时间。
1988年,杜祖亮进入河南大学学习,1999年,获得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如今,他的书柜上方还摆放着恩师朱自强教授的遗照。
“朱老师过去总是教导我们,人要有敬畏之心,对自然、对他人、对科研都要保持真诚淡泊的态度,不走歪门邪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1985年,河南大学刚刚恢复校名,之前的理科主要进行师范性质的教学工作,科研基本处于荒芜状态。科研条件基本为零,既没有设备,也没有实验用房。因此河南大学急需调整学科,开启理科复兴之路。
在朱自强先生的带领下,大家开始动手搭建设备和实验室。没有场地,就把原物理楼一楼大厅的走廊围起来搭建成实验室;一个大木框,用塑料布围起来就成了超净工作间;七凑八拼的桌子改建成实验台,三条腿的桌子,自己修理;油漆掉了,自己刷漆;自行设计制作设备更是强项。杜祖亮到实验室做的第一个“实验”就是把一张桌子腿固定好、擦干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下海风潮骤起,“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要开张”。面对强大的社会风潮,不少人都动摇了搞科研的决心。朱自强先生忧心忡忡地和杜祖亮及同学们讲:“社会发展不是千篇一律的,科学工作还是要有人来做的,只有科学的进步才能真正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家千万不能跟风,要脚踏实地,坚守下去”。
正是这一句话,使杜祖亮坚定了自己搞科研的决心。
“坚持研究是我的动力和快乐。搞科研就要坐得了冷板凳,坚持就像一个军队的军魂一样,魂丢了,什么都没了。”
1995年,恩师朱自强教授因白血病离世,建设实验室的工作也被迫中断。杜祖亮在承受巨大悲痛的同时,研究工作也在一时之间失去了方向。恰逢此时,吉林大学发来邀请,却被杜祖亮断然拒绝:“恩师的教诲犹在耳畔,我怎能丢下所有的工作一走了之?”
此后,杜祖亮开始接手恩师的工作,重新确定研究方向。在朱自强先生逝世近20周年之际,他发表文章写道:“这些年来,先生那种不计名利、忘我工作的态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作风一直在激励、鞭策着我,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全力以赴,向着先生未完成的‘大文章’目标继续前行。”
1998年,党鸿辛院士加盟河南大学,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通过他们日日夜夜的奋斗与坚守,凭借河大人特有的坚毅和干劲儿,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已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1993年河南大学获批凝聚态物理硕士学位点,带动了物理学以及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快速发展;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建设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国家级课题30余项,河南省重大(点)项目等100余项以及胜利油田、洛玻集团等大型企业的横向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已有2个系列6种产品工业化生产。
杜祖亮来到河大至今已27年,他见证了实验室从初创走向发展的艰辛历程,但从未选择放弃。他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年轻人要学会“算账”,不要计较眼前的得失,付出总会有回报。搞科研很难,但也只是一个载体,重要的,是那种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态度。也许正是为了时时鞭策自己,朱自强老师的骨灰在他的办公室内一放就是12年。他也始终坚持着最初的梦想。
“我天资平庸,很多人都比我聪明,但我知道,实验室和科研工作要想做好,就得有坚持的决心。在这条路上,不论顺逆,我都会坚持跑下去。”正因为有了如杜祖亮一样坚持着的河大人,百年河大这个古朴凝重的校园,才会有着如朝阳般喷薄欲出的活力,在发展的路上愈挫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