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时光:看到了《家》犹如看到了自己
纪录片《家》的海报刷爆朋友圈(图片来自网络)
□记者陈骏刘瑞朝
核心提示丨“眼睛看的是沈阿姨家的画面,自己家的事却一遍遍地在脑子里‘放电影’。他们是真的‘老郑州’,是我们老百姓的代表和缩影。”对于前天晚上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出品,大河报原创制作的纪录片《家》,来自省直单位的公务员曹辉有着这样的感触。
纪录片发布尚不足24小时的时候,通过各大新闻客户端、第三方平台和各播放平台的累计点击量已超过百万。该片一发布,便在微信朋友圈中刮起一阵“暖风”。
反响
纪录片戳中很多人泪点,在纪录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8分多钟的视频,虽然不长,却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真实的生活场景,朴实的情感表达,还有熟悉的锅碗瓢盆。看到纪录片中的主人公老两口手挽手爬山的镜头,巩义市的公务员孙凯旋感慨地说:看得我热泪盈眶,家的滋味就是这样。生活中即使有磕磕绊绊,毕竟也要携手攀登,越往上的风景越好,多朴素啊,幸福感充盈心扉。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州大学教授董广安评价说,小角度,大主题;身边事,普通家;感情真,说话实;感党恩,发内心;导向正,接地气。
戳中泪点,是因为引起共鸣,很多人在纪录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郑州太古可口可乐董事及总经理徐永刚评价说,这是一部扛鼎之作,说的是河南郑州人的生活,可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每一个家的生活。虽然这是大河报迎接十九大的献礼作品,但是情真意切,令我热泪无法抑制。网友“至尊宝的金箍棒”说,开头姥姥包饺子的画面,配合着电话中地道的家乡话,让我心中一震,鼻子发酸。另外,新娘的两眼含泪,随即莞尔一笑,惊艳了!
郑州市民刘先生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看完此片的感受:家是饭桌上的捞面条,家是锅里勺子和筷子的碰撞,家是女人的唠叨是男人的麦秸火,家是打架不记仇的相视一笑,家是不着调的哼唱却总有人伴奏……纪录片中很多熟悉的场景和镜头,让很多网友想起了自己的家人和温暖的回忆。在媒体工作的陈先生则私信记者说,帮忙介绍一下,我也要去拍张全家福。
触动
小家庭折射大主题,好音乐唤起人们共同的回忆
小家庭,大主题,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网友“六三九”说,视频看到一半,很自然地浮现起《国家》那首歌,所以当最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字幕显出,心中暖意更浓。越来越好的生活,是我们朴素的追求,愿这种追求都能实现。
郑州市民朱女士则先后看了数遍,每看一遍,都泪流满面。而其原因,是这部纪录片里有家有国,有中国人的精神密码。美景集团董事长王小兴也不吝赞美之词:“于平常间寻感悟,从细微处见真情。感恩的能力是一种核心竞争力,知足的品德是获得幸福的能力!”
音乐也成了大家热议的一个重要的焦点。充满年代感的电视剧《渴望》、电影《甜蜜的事业》、电视剧《我爱我家》的三段主题音乐,构成了整个纪录片的灵魂,这些内容和主人公沈凤莲的人生轨迹相契相合,有淡淡的哀伤,有甜甜的幸福,更有浓浓的憧憬。
一位文艺工作者说,音乐拨动了我心中最柔软的那根弦,让我感动,让我落泪。
感染
河南话虽听不大懂,但国际友人从中读懂了幸福
昨日凌晨5时不到,纪录片的主人公沈凤莲便将自己微信朋友圈中的点赞和评论截屏给记者做了分享。生活丰富多彩的老两口这两天正在陕北游玩。“没有WiFi,俺俩用流量一口气看了三遍!”沈凤莲告诉记者,在自己微信的朋友圈里,《家》已经刷屏,自己远在英国、澳大利亚的弟弟和侄女,也通过各自的朋友圈发现了这段视频,并特意给老两口发来问候。“这片子传得太快了,因为搬家,多少年断了联系的老同事瞅见后又辗转联系上了我们。”沈凤莲激动地说。
在看过纪录片《家》的众多读者中,一位来自印度,名叫Paker的国际友人令记者分外感动。这位已在郑州生活了11年的国际友人告诉记者,片中的一些河南话他虽然没有听太明白,但纪录片镜头和配乐所阐述出的关键词“幸福”,他已读懂并深受感动。“语言虽有国界,音乐却能让心灵相通,幸福的感受都是相似的,这我读得懂,读得懂。”Paker说,怀着对沈凤莲这一普通中国家庭的感动与祝福,从昨晚开始,他分别注以不同的“推介词”将纪录片《家》的链接在朋友圈中发了三次。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