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进士庄60多人受皇封 五进官宅有110多间房
在平顶山市郏县李口镇张店村,随便问上一个村民,都能听到关于张良的种种故事和传说。张良,“汉初三杰”之一,他辅佐刘邦成就西汉大业,功成隐退,被尊为“谋圣”。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罗哲文等专家经过考证,认为张店村就是张良的出生地。
记者走访张店村发现,这村子不但出了张良,在明清两代也出了很多人才。据张氏家谱记载,明清两代受皇封者就有60多人,因而张店村被称为“进士庄”。这些权贵达人,为张店村留下的提督府、东西官宅等建筑群落,俨然一个气势恢宏的“明清建筑展”。 郑州晚报记者 路文兵 文/图 平顶山报道
张良遗迹到处有
8月下旬的一天正午,烈日当空,居高临下地炙烤着一切。汽车行驶到郏县李口镇张店村口,一座高大牌坊出现在记者面前,上有罗哲文亲笔题写的“西汉留侯张良故里”几个醒目的大字。
走进张店村,一棵大树下,三五位村民正在围观一场特别的“博弈”。 76岁的张国阳老人正在与另一位老人玩“摆山”的游戏。“摆山,是我们张店的一种传统娱乐活动。摆山是有阵法的,比较简单的阵法有‘挤尿缸’、‘挤羊角’,较为复杂的有‘混元阵’、‘八卦阵’等,相传都是根据张良的阵法演变而来的。”张国阳告诉记者。
该村西边的芝河有一深潭,传说是张良的洗马处,叫滤马潭;村西有处跑马沟,传说是张良驯马的地方;村中有侯马沟,传说是张良喂马的地方;张寨山上有个山峰形似太师椅,传说是张良闲暇时吹箫的地方,叫品箫石;张寨山上还有处观音石,传说观音常常来此听张良吹箫,久而久之,石头上留下了观音的相貌……
2006年,张店村在距张店张门祠堂不远处发现一块“石刻”,经鉴定,石刻的内容是诸葛亮于建安六年春探访留侯宗祠,瞻仰张良像后写下的一则游记。结合当地“诸葛亮曾来过张店”的民间传闻,该石刻成为张店村是张良故里的有力证据。
张良文化协会秘书长张振洋介绍,张店村有3000多口人,大部分都姓张,自称张良后裔。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时候,罗哲文来到张店村,根据张店村的诸多历史遗存和相关资料认定张店为张良故里,并留下“西汉留侯张良故里”的墨宝。
“进士庄”存古宅
走在村里,从明朝到清朝的古建筑随处可见,俨然一个“明清建筑展”。
张振洋介绍,这村子不但出了个张良,在明清两代也出了很多人才,据张氏家谱记载,明清两代受皇封者就有60多人,因而被称为“进士庄”。张乐舜,明隆庆年间任九门提督;清朝道光年间,六门后代张崇曾官居四品,任刑部主持,其子孙中有7人都官居七品以上。
“如今村里这么多古建筑,大都是这些人的官宅,张店村在鼎盛时期,光是提督府、东西两官宅、南北义和、西酉盛、花门楼等七座大户人家的宅院,就占寨内总面积的一半。”张振洋说。
“这个院子原是五进院,后有花园,有110多间房。”在明朝隆庆年间九门提督张乐舜的府院,平顶山市张良文化研究会张国胜介绍。大院尽头一米多高的台基之上,一座8米多高的宅子居高临下,气势非凡。
这是一座穿堂式客厅,房顶五脊六兽,陶制的人物、鸟兽,望之栩栩如生,精致雅观,威武端庄,象征着宅院主人的身份。房屋前檐下,繁复精美的雕刻似锦繁花、飞禽走兽,形态逼真。前墙有四个木柱,木柱下端各有0.8米高雕有各种吉祥图案的八棱红石墩,石墩上雕刻有二龙戏珠、双狮滚绣球等精致图案。
曾经的提督府,如今的主人是67岁的张秀枝老人。张秀枝老人指着一块长条石说:“这就是丈石。它是主人身份的象征,体现着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郏县有句方言说某人有背景有势力,就说‘你有啥仗势’,后来,丈石演变成‘仗势’,也就有了‘仗势欺人’这个成语。”
推门进屋,高大的屋子内部被几堵白墙隔开,改造得适合居住。“你看,这屋子是‘金砖铺地’。”张秀枝老人指着门口的青砖说,“这几块砖跟别的砖不一样,上面有金色的点儿。”张国胜告诉记者,“金砖铺地”并非使用真正的黄金,而是一种带有金色点状的小条石。而此种条石也仅在河北某地出产,是皇帝钦赐的石材。
现状:老宅亟须保护
据张振洋介绍,张店村尚存的明清建筑近300间,有提督府、西酉盛、东西两官宅、南北二议和等建筑群落。在十年“文革”期间,大都受毁缺,可主体建筑一般都还存在,保存比较好一点的有提督府和西官宅等。
记者了解到,原本张店村有5000多米的红石古寨,如今早已破败不堪,只剩下200米的残垣断壁,诉说着世事变迁。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在张店村,很多老宅都仍然住着人,出于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不少村民都对老宅进行了翻新修葺。由于不懂古宅保护修复知识,村民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对古宅也是一种破坏。
“我们正准备以张店村的子房庙、留侯祠、明清提督府等10多处人文景观,和张寨山、铧角山等自然景观为基础,打造‘西汉留侯张良故里’旅游景点,希望成为人们拜谒先贤、游乐休闲的好去处。”提到张店村的未来,张振洋一脸憧憬。
专家观点
盘活村落
不能只靠发展旅游
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国家住建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罗德胤表示,传统村落要保护下来,发展旅游是大多数文化遗产必然要走的一条道路。因为文化遗产本身包含着知识,有教育的功能,而民众又有了解的需求。
“然而,发展旅游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一种途径,所以不能仅仅盯着旅游这个传统村落的‘救星’。要把旅游与其他特色产业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罗德胤举例,比如结合旅游,出售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或者每年策划几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增强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