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25.03.2017  19:05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求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更要求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与现代农业匹配,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新型职业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因此,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状况日益凸显。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的结构性下降加大了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难度,“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在“十三五”期间显得更加突出。农业劳动力供求结构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区域性短缺并存的新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越来越普遍。农业部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超过50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0%以上。“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不断提高,受农村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限制,76%的新生代农民学成后弃农进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后继劳动力不足的严峻挑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必须让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自2012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央已经连续5年在1号文件中布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截至2015年底,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272万人,比2010年增长55%,农民职业化进程不断提速,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尚处于数量扩张阶段。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从顶层设计、教育培训、产业扶持上着力。我国应高度重视职业农民培育,实行“买单式”培养,遵循“遴选培育—资格认证—扶持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生成路径。2017年1月9日,农业部印发了《“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作出了以“政府主导、立足市场、产业为本、精准培育”为原则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顶层设计。《规划》提出,到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总量超过2000万人,务农农民职业化程度明显提高,职业农民队伍总体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经营能力显著改善,全面建立覆盖所有的农业县市区,培育制度健全完善,培育机制灵活有效,培育能力适应需要,以公益性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多种资源和市场主体有序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2017年河南省出台的“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均涉及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跟进的有效途径。国家和河南省出台的系列措施正有效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扶持体系,不断激励农业生产经营的能人留在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回到农村兴业创业,更多高素质农民通过教育培训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使新型职业农民主体成为引领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

  新型职业农民要持续扎根农村,在现代农业中实现个人价值和获得较高收入,还需要土地、农业技术、农业金融和保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补贴政策等措施配合发力。要积极推动资源要素向新型职业农民集聚,探索建立相互衔接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体系,不断增强其综合实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只有优化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社会环境、制度环境、教育环境,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持续健康成长,农业才能后继有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深入推进。(沈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