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城乡统筹 郑州大棚改家门口城镇化
农民变市民,到底难不难?魏青梅有发言权。短短3年,她赶上大棚改,拆掉一处旧瓦房,免费分到两套新楼房;从污水横流的老村,搬进设施齐全的新社区。“村集体预留8000平方米商业房,租金共享,替农民交水费、物业费、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除了这些,魏青梅最满意的是“在家门口有活干”。她所住的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孟庄镇鸡王社区,距大超市不远,帮别人理理货,每月能挣2000元。如果想创业,旁边就是农民创业园。加工的产品拉出5公里,搭乘郑州航空港区的航班,卖向全球。
孟庄巨变,只是小小样本。以大棚改为突破口,一场深刻的新型城镇化变革,正在郑州7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演。
时钟拨回2011年。郑州城镇化急需“换挡加速”,现实却“给不上油”。在农村,贫困山区、煤炭塌陷区、黄河滩区人多面广。在城区三环内,有100多个城中村,阻断266条道路,阻碍地下管线“织网”,导致全市20%的生活污水直排,三环建成区集中供热普及率只有25%。群众强烈呼吁:“加快改造棚户区!”
郑州怎么办?单看城市棚改,受制于土地、资金、就业三大难,腾挪空间有限;单看旧村改造,受制于产业布局,农民“上了楼”,岗位没着落。而统筹城乡人口、土地资源,棚改之路峰回路转。
“紧扣解决城乡和城市内部‘两个二元结构’问题,我们走了一条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的大棚改新路子。”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说。
社区选址时,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九龙西贾社区与宇通公司一路之隔。农民就近上班,月薪3000多元。加上出租房、集体收益分享,户均年收入10多万元。
拆迁安置时,保证“一个主体四个权益”,突出群众主体,维护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社区房屋所有权。
服务配套时,备齐“硬件”,创新“软件”。在通宽带、天然气,配建卫生室、小学的基础上,探索城乡均等化政策。目前,在户籍登记、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等方面,农民与市民实现同权、同待遇。
环境改造时,变“摊大饼”为“蒸包子”,组团发展。确定“中心城区(航空港实验区)——县城组团——产业集聚区(新市镇)——新型农村社区”都市区框架,透绿,透气,透文化。在郑州市西大街,部分棚户区已拆除。不久,占地480亩的商城遗址公园将展露新姿,给城市增添一份厚重美。
全域布局、产城融合、服务均等、城市提升。一个“留住青山,留住乡愁”的现代田园城市,正在中原悄然绽放。(记者 龚金星 马跃峰)
(原载4月26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