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项帮扶政策正让平舆县十字路乡十字路村贫困户秦雪立家的生活越来越有保障:夫妻俩纳入低保,每人每月154元;妻子申请了慢性病补助;女儿在学校享受营养餐补贴……“党的政策好,生活困难有人管,好日子有奔头。”5月14日,秦雪立高兴地说。
2017年以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下大气力补短板强弱项,农村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救助政策,构建了全方位的兜底脱贫政策体系,托起了困难群众的幸福底线,像秦雪立这样的困难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织牢困难群众“兜底网”
70多岁的南乐县西邵乡五花营村村民刘麦田,与患病老伴和10岁的孙子相依为命。村“两委”为他们一家3口申请了低保。刘麦田表示:“每月400多元的补助,顾着我们过日子的花销。”
如今,越来越多像刘麦田这样的困难群众,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低保救助。记者了解到,为精准认定农村低保和兜底保障对象,省民政厅广大党员干部主动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开展侵害群众利益腐败问题专项治理,使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我省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去年实现农村低保标准和国家扶贫标准“两线合一”。低保贫困户、特困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比例达63.6%,有效兜住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底线。
此外,我省加大对特困人员(原五保老人)兜底保障,在提高生活标准的同时,投入7.2亿元对全省近2000所农村敬老院改造提升,让50万特困人员生活无忧。
撑起健康“保护伞”
“大病一场,小康泡汤”,因病致贫返贫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难点。如何破解这一“老大难”问题?
我省出台相关政策,不仅把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医疗救助范围,还对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障报销后剩余部分的合规费用,通过民政医疗救助再给予不低于70%的报销比例,建立了牢固的困难群众四层医疗保障网。
民权县老颜集乡闫南村贫困户老樊,去年因病住院,共花费43万多元。“各类医保和医疗救助共报销37万多元。”老樊的家人说,“出院结算时,该报销的钱直接扣除,只掏自付的一部分。”
医疗救助为困难群众看得起病、看好病增加了一道“安全网”,有效减轻了困难群众就医负担。去年,全省共支出医疗救助金11.5亿元,资助860万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保,救助困难群众92.4万人次。
雪中送炭“救急难”
泌阳县马谷田镇王庄村村民刘安营在广东东莞务工期间,因液化气管泄漏发生爆炸全身严重烧伤。高额的治疗费,几乎压垮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镇民政所和县民政局雪中送炭,为其发放临时救助金11500元。
我省将“救急难”作为重点工作,列入“河南省特殊救助脱贫实施方案”,对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和个人,给予临时救助,帮他们渡过难关。全省去年临时救助29.2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2.28亿元。
社会组织、慈善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力量,也积极助力脱贫攻坚战。仅省慈善总会去年就接受捐赠款物10.14亿元,发放救助款物11.08亿元,救助和帮扶困难群众15.28万人次。
(卢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