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让“大厂馍”端上更多小餐桌

12.09.2014  13:05
              自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主食产业化”发展战略两年多来,全省各地的主食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主食以其良好的口感、安全的品质,逐渐获得老百姓的认可,但也因为价格略高,遭遇着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推广的瓶颈。

              如何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安全营养的主食,成为我省主食产业化进一步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主食产业发展迅速

              每天下班买上一袋“多福多”馒头,已经成为郑州市民杨静静的“必修课”。目前,郑州市场上,每天有约20万个多福多馒头从生产车间被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主食产业市场容量巨大,每年全国主食市场约1万亿元,其中面制主食市场约6000亿元。”9月11日,面制食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刘晓真说。

              市场潜力巨大,加上粮食资源丰富、食品技术领先,我省发展主食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2年3月,省政府下发《关于大力推进主食产业化和粮油深加工的指导意见》,提出以馒头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以蒸煮面米制品为代表的主食产业化。

              两年多来,我省主食产业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省规模以上主食生产企业已有1019家,年处理原粮能力7000多万吨。主食产业正在成为河南的“新名片”。仅2013年,就有16个省份的30多个代表团来河南“取经”,学习主食产业化的发展经验。

              各出奇招开拓市场

              “老百姓天天吃馒头,对价格特别敏感,一毛钱的价差就可能影响他们的选择。”省主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郑心羽说。

              主食产业是微利行业,也是民生工程、食品安全工程。企业要挣钱,老百姓要实惠、安全,如何在两者间实现平衡?我省的主食企业在跑市场、做营销、开发新品种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探索。

              “白馒头打品牌,黑馒头挣利润。”民权县民福多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忠海定下了这样的思路。一方面,通过普通白面馒头的良好口感和品质赢得市场份额,树立品牌形象,另一方面,面向高端人群,积极开发粗粮窝头、花卷等多个主食品种,利润增长很快。

              新蔡县麦佳食品有限公司则是从原粮供应和商业模式上寻求突破。董事长张志良介绍说,公司通过“粮食银行”的形式,引导农民种植适合馒头生产的小麦品种,并吸引农民把粮食存在公司。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以“现金卡”结算,大幅让利给农民。使用这张卡,农民们可以到该公司的连锁商超购买生活用品和饲料、农资等生产用品。

              “通过这种方式,不但使我们的原料来源和品质有了保证,同时也把农民变成了客户,促进了主食产品的销售。”张志良说。

              扩大市场任重道远

              尽管主食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对于庞大的市场而言,他们所占份额依然很小。

              “工厂化生产的馒头虽然好,但是每个要比普通馒头贵一毛钱。”息县市民黄明说,很多人还是更愿意选择便宜和实惠。

              “厂房、设备、物流、人工……主食企业的投入巨大,但利润微薄。”开封市天丰面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窦武提出,在郑州这样人口集中、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主食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很多中小城市和农村市场,依然是低成本的作坊产品占据市场。

              主食产业要想“更上层楼”,让更多的人吃上安全、放心的主食,除了主食企业提高自身素质、降低生产成本、把准市场脉搏之外,也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更多扶持。窦武建议,希望能够在物流配送、网点建设等方面得到更多支持与补贴。

              “主食产业投入产出比远高于其他产业,可达1∶10甚至1∶50。”刘晓真估算说,如果有5亿元的投入,就可以建立起覆盖全省范围的主食产业项目,有效解决主食安全问题和粮食资源的转化问题。

              “我们对主食产业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息县息州生态农业发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道荣表示,将会继续加大投入,打造“从田间到舌尖”的全过程生态农业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