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大礼堂落成80周年特辑(五):建造大礼堂始末
从1931年到1934年,河南大学耗时三年,花费21多万,建起了宫殿式的大礼堂。
在建造过程中,建设者们不但充分考虑其安全和牢固,更兼顾到了适用和美观。大礼堂建筑委员会的委员和会计庶务,都是“无给职”。他们用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奉献,留下了一座永久的公共建筑,也留下了一份永恒的精神财富。
早期的河南大学礼堂
1912年,在河南贡院的旧址上,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立。当初,学校所用校舍多为贡院旧房。1919年,李敬斋任校长期间,学校建成六号楼。该楼面积较大,故设讲演厅,即所谓礼堂,能容纳三、四百人。凡有集会,均在此进行。
六号楼长期做为演讲厅
1923年3月,预校易名为中州大学,“校本部之校址,南近曹门,北及铁塔,东依城垣,西环惠济河矣。”在张鸿烈校长的支持下,校务主任李敬斋对校园进行了整体规划。由预校改为大学,学生人数逐渐增加,讲演厅集会时虽然拥挤,但勉强可以使用。1925年8月,李大钊曾在这里作了题为《大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的演讲。
中州大学规划图
1927年,中州大学合并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河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后,更名为河南中山大学。讲演厅作为礼堂,仍是师生们集会的重要场所。1929年冬,傅斯年曾在讲演厅作报告,畅谈考古学发展和殷墟发掘情况。然学生人数已增至900余人,六号楼讲演厅已经无法容纳。
建造一座礼堂,供师生集会所需,已经极为必要,然建造经费实难筹措。
早在1922年8月,在冯玉祥和省长张凤台的推动下,河南省形成了以契税充当教育经费并独立使用的制度,设专门机构负责分配全省教育经费。奈何战事频繁,省财政收入不定,学校分配定额亦难保证。如1927年编造预算为30万元,学校实领12.97万元;1928年编造预算为25.5万元,实领22.7万元。
学校费用维持日常已属不易,更遑论建设礼堂了。学校曾向省政府提出申请,请求拨款建造礼堂,未能如愿。无奈之下,学校搭建一席棚作为礼堂,集会活动场所,不但外观不雅,而且冬夏因天气之故,也不能经常使用。
1933年9月21日出版的《河南大学》校刊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在击败冯玉祥后,蒋介石委派其嫡系刘峙出任河南省主席。9月,河南中山大学更名为省立河南大学。校长张仲鲁向师生宣布五年发展规划时,依然是在学校的席棚里。不久,张仲鲁就宣布辞职。赵新吾代理校长区区两个月,省教育厅长李敬斋兼任校长,也不过四个月。校长更换频繁,且任职时间均不长,均无暇顾及建造礼堂。
建造大礼堂的时间及费用
1931年5月,省政府聘任许心武担任校长,建造礼堂之事迎来转机。
许心武校长
许心武早年留学美国,获水利工程硕士学位。上任后,他与李敬斋一起,对河大校园规划做了调整和补充,提出了建造大礼堂的建议。 与此同时,在校长许心武、理学院院长赵新吾的筹划下,学校增设了土木工程系,并于6月得到省政府批准。
当时,土木工程系隶属于理学院,由瞿文琳担任系主任。瞿文琳字茀章,1921年毕业于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受聘任河南水利工程测绘养成所教员,并在河南大学理学院兼课。土木工程系的成立,不仅扩充了学校的学科和专业,而且为建筑大礼堂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建造大礼堂,受到了师生们的支持,也得到了省政府的支持。刘峙虽行伍出身,但主政河南期间,对振兴教育很重视,尤其是对建造大礼堂非常支持。后来,他在《我的回忆》中写道:“筹措专款,建筑河南大学大礼堂,扩建并修葺中小学校校舍,建筑雄伟之华北体育场,旨在谋河南教育发展之初期措施,唤起地方人士共同努力。”
为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学校聘请张伯英(即张钫,时任省建设厅厅长)、李敬斋(时任省教育厅厅长)、杜岫僧(即杜俊,时任教育款产管理处处长)、瞿文琳等人,组成大礼堂建筑委员会,其中李敬斋、杜岫僧、瞿文琳担任常务委员,分负设计、经济、工程责任。同时,聘任鄢少章负责绘图及工程管理。鄢少章曾参与华北体育场地形测量,当时为河南大学工程教授。(见上海大东书局1932年出版的《第十六届华北运动会总报告》,第101页)至于会计庶务等职位,则由学校部分职员兼任。
大礼堂侧影
经过紧张而详细的筹划,1931年11月20日,大礼堂破土。1932年4月10日,学校举行奠基仪式。原定工期为一年半,但工程一直持续1934年冬天。受天气变化、材料不齐等缘故,工程曾多次停工,时间达11个月,因此实际工期为二年。在750多天里,建筑委员会的委员们和兼任职员“无给职”,不仅确保了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还节约了不少费用。
开工前,建筑费预算约为14万元,设备费预算约为3万元。经刘峙同意,财政厅拨建筑费15万元,款产处拨设备费24296元。另外,中原公司捐款一万。这些款项以及陆续产生的利息,共计185143.18元。
建造大礼堂的支出,由建筑费和设备费两部分组成。建筑费共用19万余元,购买木料、砖瓦、灰石、钢铁、杂件等,共花费145998.817元;全部用工数为73520个,计木工21920个,泥工22600个,小工25500个,杂工3490个,共计花费45250.573元。而包括钢椅、电灯、暖气及其他材料在内的费用,称为设备费。在大礼堂落成时,仅安装了钢椅,其它设备并未添置,其中购钢椅12894.8元,运输费5827.8元,旅汇费109.22元。建筑费和设备费相加后,实际支出达到了210081.21元。
对于建设时间及开支,瞿文琳在报告中有详细分析。在他看来,地基工程加固,从英国购置钢架,由木质楼板改为钢筋三合土楼板,用钢筋和三合土加固墙体,加之工期延长,是超出原有预算的主要原因。
大礼堂坚固适用,美观价廉
大礼堂的工程设计,依据的是最安全的标准。为确保建筑安全,使用的所有材料,外力都假定是最大的,抵抗力都假定为最小的。尽管材料费用增多,但是作为永久性的公共建筑,大礼堂的安全性和牢固性却大大提高。例如,在建造地基时,设计人员原以为大礼堂的地形与七号楼相似,然在挖到六尺时发现流沙,且渗水严重。设计与施工人员以三合土为下层基础,再以排砖密叠,加灌灰浆,地脚砖土均用洋灰砌成,并将尺寸放宽,按最差的地基,每平方尺载重一吨计算,以确保安全。
再如,礼堂会场原本计划用木质楼板,后因消防安全起见,全部改用钢筋和三合土。会场南墙因地基载重关系,不能加厚。为了确保安全,加筑钢筋三合土通梁一根,自东端到西端,并顺东墙西墙向北延长,计长160尺,以撑托楼板压力,并加筑钢筋三合土柱8根,以撑托钢梁。
大礼堂内部窗口面积占会场面积五分之一,故光线充足。会场内空气容量为400000立方尺,每人平均得160立方尺,空气非常流畅。另外,礼堂内回音很小,坐在最后也能听清。楼上楼下,正中空间可坐2600余人。靠北置讲台,宽60尺,深40尺,可以开会、演剧,能容200余人。另外,楼上楼下设8个房间,可作休息室、办公室、储藏室,亦可作教室,各容60人。会场四周、楼上楼下均有走道,方便出入。
远眺大礼堂
作为当时学校的主楼,大礼堂外观采用宫殿建筑形式,屋角上板,铺盖筒瓦,油漆彩色,与宫殿相仿,内部则用现代建筑手法,以期适用。从各个角度来看,大礼堂都富丽堂皇,气势磅礴。结合建造费用上来看,大礼堂算得上是物美价廉。瞿文琳说:“南京中央大学的大礼堂,及清华大学的大礼堂,造价都近二十万,虽工料设计,各有不同,然就面积容量美观坚牢等等方面,我们的大礼堂,对之殊无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