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县激活脱贫“一池春水”

07.12.2016  11:12
      最近一段时间,左腿高位截肢的卢氏农民杨书春声名远播。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勤劳和坚韧,依靠种植香菇和饲养黑猪脱贫致富,生动诠释了“扶一把、站起来”的卢氏扶贫精神。日前,他成功入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候选人。

        今年以来,在我省面积最大、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卢氏县,涌现出一大批自强不息、奋力脱贫的先进典型。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从“等靠要看”到勤劳致富,从宁愿苦熬到苦干巧干,全县干部群众滋生出强大的内生动力,汇集成推进脱贫攻坚的巨大力量。

        干部“换脑”:跳出卢氏看脱贫

        “一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这首流传于卢氏的民谣,生动反映了当地生存环境之恶劣。地广人稀、物产丰富的自然环境,也强化了当地居民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创造新生活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扶贫先扶志。卢氏县委书记王清华说:“扶贫首要的是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同属于秦巴山区,为什么卢氏周边的洛南、栾川、西峡发展比我们好?主观努力不够是主要原因。”为此,卢氏县委提出,首先要从干部教育着手,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

        12月2日至3日,卢氏县四大班子领导和各乡镇、各局委的“一把手”组团到洛南、西峡考察学习,当地产业发展、全域旅游和脱贫攻坚的做法给大家以“震撼”。在随后的分组讨论中,许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我们之所以发展落后,主要是落后的思想观念在作祟。

        为帮助广大干部更新观念,卢氏一方面每月举办一期“卢氏大讲堂”,把外边的专家学者请进来开阔视野,并在上海海关培训学院分批培训各乡镇和县直部门负责人。另一方面,选派干部到中牟、汝州和河南豫资公司,跟班学习其精准招商、PPP项目推进和先进融资方法。

        典型引路:身边事激发身边人

        注意发现和挖掘不同层次的典型,发挥身边典型的带动引领作用,是卢氏激发扶贫“内生动力”的另一个重要载体。

        今年以来,卢氏有关部门在全县开展寻找“最美党员”活动,层层选拔出10名“最美党员”。卢氏县双槐树乡西川村是一个典型的深山村,今年以来,年过六旬的村支书郭青海带领村民修了10多公里的路基,几个月的时间,人瘦了10多斤。而横涧乡畜牧村村支书雷章有,每年把自己经营企业四分之一的利润贡献给村里,还带领村民发展丹参种植800多亩。

        这种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的致富典型,在群众中也屡见不鲜。29岁的残疾青年卫飞舟,经历12次大小手术,架着双拐仍步履艰难,可他却“网上浪遏飞舟”。他创办的飞舟农都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培训了2000多名卢氏农民,带动全县500余个贫困户通过开办网店走上致富路。20岁的青年农民常新波,为挣钱给多病的父母看病,养殖火鸡1600余只,被江苏盐城一家企业一次性收购,并签订长期协议。

        榜样的力量催生出脱贫致富的巨大动力。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卢氏全县贫困户新发展核桃2.47万亩,1280户贫困户新发展连翘6000亩,4799户贫困户发展食用菌2900万袋,694户贫困户发展卢氏鸡等特色养殖,还有1.25万贫困人口实现劳动力转移。

        授之以渔:持续点燃脱贫激情

        12月1日,记者在文峪乡南石桥村参观了村里新建的5个蔬菜大棚。村民张桂芹介绍说,她承包的这个大棚是海关总署出资建设的,一个棚的建设费用总计8万多元,作为产业扶贫项目,她只需交3万元就能承包。按照承包协议,她每年要向村集体上交5000元,同时要与本村4户贫困户签订劳务协议。她告诉记者:“目前第一茬黄瓜收入3000多元,照这个架势,一年就能收入五六万元。”

        卢氏县扶贫办的负责同志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脱贫攻坚的关键是搭建平台,以产业发展促增收,抓易地搬迁拔穷根,让困难群众找到持续挣钱的办法和路径,不断增强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

        据介绍,卢氏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努力打造“果、牧、烟、菌、药”五大特色产业,巩固提升特色养殖和食用菌、烟叶等优势产业。该县还制定了核桃、连翘发展的具体奖补政策。

        卢氏山高沟深,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天然优势。县发改委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分别有科尔沁两万头的肉牛养殖项目、信念集团的养猪项目、昊豫和德青源的养鸡项目、三阳集团的养羊项目落户卢氏,对于当地发展畜牧饲养、促进就业和脱贫攻坚意义重大。

        在劳动力转移方面,该县积极打造“卢氏月嫂”“卢氏厨师”“卢氏滑模工”等劳务品牌,带动1310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通过不断激发干部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卢氏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始迈入良性循环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