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谱写世纪工程的时代壮歌
站在已经完美收官的渠首大坝上远远望去,调水干渠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直通远方,干渠两侧正进行最后的绿化扫尾和渠道清理工作……
回望这一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凝聚着太多难言的复杂心绪:甘与苦、泪与汗、生与死,背井离乡的奉献与牺牲,舍家为国的大义与担当,感天动地的移民精神……
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所在地和重要水源地,被誉为中线工程的大水缸和水龙头,是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淹没区和移民搬迁及安置区,是干线最长、工程量最大、移民最多、环保任务最重的省辖市,在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8年来,南阳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攻坚,圆满完成了16.5万移民搬迁任务,做到“不伤、不亡、不漏一人”,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创造了世界水利移民史之最。
在南阳段干渠开工最晚、战线最长、任务最重、技术条件复杂的情况下,全力创优施工环境,主体工程提前12天完工,受到国调办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南阳以保护水质为核心,坚持以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为统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淘汰污染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先后关闭污染企业800多家,损失高达90多亿元,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二类以上标准。
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南阳16.5万移民背井离乡、舍家为国,12名移民干部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以实际行动,孕育形成了“大爱报国、忠诚担当”的南阳移民精神,与“勇于担当、务实重干”的农运会精神一起,构成了新时期南阳精神的核心元素。
可爱的移民群众——
泪别故土奔向新生活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河南视察黄河,奔腾不息的波涛激发了伟人纵横万里的奇思妙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吧。”
南水北调——这个纵横千里,牵动几代国人之心的雄伟蓝图就此诞生。
从1959年的第一声轰山炮开始,50多年来,为建设丹江口水库并保护这一库清水,南阳人民付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
在淅川县仓房镇移民何肇胜70多年的漫长记忆中,他的大半辈子都在搬迁中度过。随着库区水位不断上涨,南阳先后向青海、湖北移民近20万人。
当丹江口水库的海拔高度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拔”高到162米时,移民迁移线定格到了172米,这意味着南阳要再淹没185个村庄,再搬走16.2万人,分别安置在全省6个省辖市、25个县(市、区)、208个移民安置点,需要调整建设用地和生产用地数以万亩,同时还有集镇、企业迁建和大量专项设施恢复改建等项目。
水库移民一直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号称“天下第一难”。对已经搬迁过多次、历经搬迁之苦的淅川移民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南水北调是大事儿,只要国家需要,我还有啥说的!”75岁的移民何肇胜带头响应。
1959年到2011年,53年来,何肇胜扶老携幼,辗转3省4地:23岁,从仓房何家庄远迁青海循化,后返回淅川;30岁,又迁荆门,后返回老家仓房沿江村;75岁,舍下老伴坟头,再迁新乡,他被称为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活标本”。
“搬就搬呗,到哪儿都是中国人。”2011年6月27日,何肇胜再别丹江。
在淅川库区移民乡亲中,离别的感伤和对国家观念的担当随处可见。新建好的果园说砍就砍了,每年数十万元收益的网箱养殖说拆就拆,祖辈遮风挡雨、生息繁衍的老屋眼瞅着瞬间分拆解体,曾经数次搬迁的老大爷们儿,义无反顾地卷起了铺盖……他们以舍小家为国家的行动,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史册上写下感人肺腑的篇章。
若干年后,当昔日繁华永沉水底,我们也许不再记得这些村庄的模样,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可敬的移民——他们泪别故土,是为南水北调工程让路。
8月26日,在淅川县马蹬镇寇楼村采访,豫恩合作社负责人寇明峰指着蔬菜大棚欢喜地对记者说:“瞅瞅,这95个大棚都是我的,今年给我带来上百万元的收入。”如今,像寇明峰这样已经尝到甜头的村民已不在少数,除此之外,寇楼村还有100多户移民家庭都搞起了地壁毯加工。“从淅川县马蹬镇搬迁至社旗县李店镇,转眼已过去3年,俺们都过上了好日子。”寇明峰笑得满脸都是褶子。
进入后移民时代,移民的发展和致富成为主旋律,南阳实施“强村富民”战略,制订移民3年培训计划,开展移民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据统计,至目前,南阳市移民村已累计发展种养加及服务业项目600多个,移民丝毯加工户2000多户,初步形成了以大棚蔬菜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肉牛、波尔山羊、蛋鸡、獭兔为主的特色饲养业,以地毯、电子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移民年均收入已突破7000元。
可敬的移民干部——
情系移民彰显大爱情怀
对中国人来说,故土难离,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
艰苦卓绝的大移民,对南水北调移民党员干部来说,是一次思想与作风的锤炼,是一次党性和责任的检验,更是一次执政为民的生动实践。
当淅川县盛湾镇陈营移民在孤岛上翘首期盼时,是移民干部翻越高山、趟过泥石流,连夜赶到现场,调来了大货轮、挖掘机。
当移民新村建设进入关键期,又是移民干部没日没夜吃住在工地,汗水、灰尘把他们和工友、移民代表们“扮成一个样”——农民工。
徐虎是香花镇的党委书记,他管辖的香花镇,号称淅川县的“香港”,出口干椒占全国市场的40%,是淅川县最富裕的乡镇,很多村民都是百万富翁。为了动员移民搬迁,徐虎一家一户走访,一个多月没进过家门,鞋底竟然磨出了两个大洞。他和镇长张光东天天说着喊着,累得嗓子都失了音,两人经常面对面坐着,张着嘴却说不出一句话,只能用手机短信交流。
大石桥乡西岭村背靠丹江,沃野平畴,是“踩一脚都能出油”的肥美之地。按照移民统筹规划,3100名村民将迁往相邻的高集乡。一些村民前去查看,回来说那里简直是“鳖都不下蛋的鬼地方”,村里一时群情激愤。
2010年4月20日,大雨滂沱。三四百名村民冲进乡政府讨说法。乡党委书记罗建伟、乡长向晓丽理解移民。
“移民是怕去一个不好的地方,怕一代移,几代穷。”罗建伟说,“政府应尽最大努力,满足移民们的合理诉求,宁肯自己再作难,也不能让移民们为难。”罗建伟、向晓丽耐心给移民们解释情况,并积极和方方面面沟通联系。经过迁安双方多次协调,西岭村的安置点由原来的一个乡镇、一个安置点调整为三个乡镇、四个安置点,西岭村全体村民愉快地签订了搬迁确认书,成为第二批大规模移民中最早搬迁的村庄。
罗建伟说,只要移民满意,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在南阳采访,记者多次听到移民群众提到一个名字——淅川县原移民局局长冀建成。
因长期患糖尿病、每天要注射两支胰岛素而被同事戏称“老糖”的他,在组织搬迁工作中,带领同事与时间赛跑,不分昼夜和节假日,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几次因极度疲劳而晕倒,最忙时单月行程1万公里。
“每送走一批移民,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冀建成感慨地说:“在200多个移民工作环节中,许多干部晕倒在高温烈日下,12位献出了宝贵生命。”
在淅川县县城一处简陋的3间平房里,摆着马蹬镇向阳村移民工作队队长马有志的遗像,旁边放着厚厚6册的《赤子之心》。妻子杜曼丽哽咽着说,那是丈夫牺牲前,连续熬夜把自己写的关于库区经济发展的建议、多年来写的文稿、笔记及起草的文件,分门别类装订成册的。
2010年4月16日上午,马有志拖着疲惫的身体乘车赶往负责包点的向阳移民村途中,突发脑溢血,52岁的他经抢救无效,那颗为移民操劳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上集司法所副所长王玉敏生前同事王盛光悲痛地回忆,在移民迁安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中,56岁的王玉敏,跑遍上集镇15个移民村的沟沟坎坎、村村寨寨、山山水水,说东家、串西家,排查矛盾、解决纠纷,让移民不带积怨地离开家乡,奔向新生活。
这就是南阳的移民干部,他们俯身成梁,是凝心聚力的基石、坚不可摧的堡垒;他们赤心报国,是屹立不倒的标杆、永不褪色的旗帜!
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说,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16.5万移民背井离乡、舍家为国,12名移民干部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全市上下以实际行动,孕育形成了“大爱报国、忠诚担当”的南阳移民精神,这与“勇于担当、务实重干”的农运会精神一起,构成的新时期南阳精神的核心元素,必将成为今后推动南阳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流的施工环境——
工程建设刷新“南阳速度”
无法忘记,刚刚过去的3年多时间里,行走在绵延185.5公里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干渠沿线,运料车马达的轰鸣声,混凝土浇筑的隆隆声,映着金光四溅的电焊火花,合奏出一曲曲建设奏鸣曲,让人禁不住热血沸腾。
南阳市是河南省中线干渠最长、开工最晚、任务最重的省辖市,全长185.5公里的南阳段约占河南段总长的1/4,中线总长的1/7,控制流域面积7630平方公里,约占南阳市总面积的29%,建设工程由渠首段工程、总干渠工程、各类交叉建筑工程组成,是中线工程最核心、最关键的部位。但由于各种原因,于2011年3月才开工,工期之紧、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征迁工作是加快工程建设的前提,其中一个彰显“南阳速度”的时间节点,至今忆及仍心潮澎湃。
南阳膨胀土试验段征迁仅用7天!陶岔渠首枢纽征迁用了10天!
南阳段干线征迁比省定时间节点提前10天完成任务……
南阳市广大征迁干部创新思路,打破常规,不讲条件,不讲代价,采取“白加黑”、“5加2”的工作模式,日夜奋战在拆迁一线,让惊人速度持续领跑黄河以南征地拆迁。
王保卫,淅川县九重镇的一位普通村民,面临南水北调干线征迁,经济并不宽裕的他第一个含泪响应。当祖祖辈辈居住的房屋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倒下的那一刻,他泪花四溅……在他的带动下,5天内,九重镇拆迁户全部完成了房屋拆除任务。
像王保卫一样,在南阳,有更多普通群众,他们朴实无华,但却顾全大局,在南阳大地上奏响了一曲感人的奉献之歌。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通过全市上下戮力同心,南阳提前10天移交了4.13万亩永久用地,提前3天移交了5.98万亩临时用地,顺利移交施工单位建设用地11万亩,搬迁企事业单位和村组副业83家,迁建通信、电力各类管线1299条(处)654公里,拆除房屋11.69万平方米。
在工程建设“南阳速度”的背后,得益于南阳各方合力营造的无障碍施工环境。该市在全线开展创环境良好县市区(乡镇)、创文明建设工地,评优质服务单位、评文明参建单位的“双创双评”活动,广泛宣传南水北调的重大意义,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快速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保障了工程建设全速推进、一天不误。
“南阳人不会忘记,总投资达210亿元的中线工程南阳段干渠主体工程于2013年12月18日完工,比预定时间还提前12天,得到国调办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这又是何等的不易!”南阳市委宣传部部长王新会如是说。
果敢的转型之路——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成效初显
“这一关,俺至少有7000万,打了水漂啊。”把最后一车设备送出大门,看着一个个空荡荡的车间,郭新彦一个人站在杂草丛生的厂区,怅然若失。
郭新彦是淅川县丰源氯碱公司总经理,他原本拥有一家年销售收入2亿元的化工企业,由于生产用水影响丹江口库区水质,企业被县里勒令关停并拆除。
自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后,为保一库清水,南阳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大刀阔斧地关、停、并、转高能耗企业,南阳泰龙纸业等800多家造纸、冶炼等企业实施了关停并转。
以南水北调为契机的南阳迅速掀起“绿色革命”。南阳市市长程志明说,以南水北调为契机,南阳市坚持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统揽全局,以刚性约束倒逼转型升级、绿色崛起,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双赢之路。
在具体工作中,南阳市重点做好“加”、“减”、“乘”三篇文章。
“加”,就是增绿。以打造绿色水源地为目标,突出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建设伏牛山、桐柏山山地森林绿色生态屏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绿色生态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生态走廊、鸭河口水库及白河流域绿色生态屏障,构建“两山两水”为重点的生态系统。目前,南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3%,库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3%。
“减”,就是防污减排。严格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实施不达标河流“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加大库区和干渠沿线重点区域、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大力整治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努力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源。
“乘”,就是放大转型发展的乘数效应。坚持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在加快发展中调结构、促转型、优生态。实施产业振兴战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大力推进工业“龙腾计划”、服务业“雁阵计划”,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努力打造南阳经济“升级版”。坚持中心城区和县城“双轮驱动”,突出生态理念和规划引领,突出产城互动,突出创新发展,坚持以产立城、以水兴城、以绿靓城、以文塑城,大幅度提升中心城区的首位度、宜居度和承载力、辐射力;大力推进清洁家园行动,启动或完成27个污水处理厂、31个垃圾处理厂项目。努力打响水源地农产品品牌,建设直供京津的有机农产品基地,抓好新野肉牛、牧原生猪等产业集群发展,打造绿色食品千亿元产业集群。
眼下,在南阳,一个个高效的生态产业、一个个环境友好型企业、一个个生态宜居新城,眼下正如雨后春笋,渐次浮出水面。
产业转型转出一库清水:淅川县环保局最新监测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稳定在二类优质饮用水标准。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进入倒计时,作为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水源地和淮河发源地的南阳,正在绿色转型道路上加速前进,大美南阳、活力南阳、幸福南阳的醉人蓝图正在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