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成就 ——社会民生篇

15.02.2016  12:30

一、就业和收入分配

十二五”以来,我省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出台了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加强农民工服务工作等政策措施,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优化公共就业服务,重点推动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群等实现就业创业,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一是就业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底城乡从业人员达到6620万人,比2010年增长578万人。每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在140万人以上,超过全国的十分之一。城镇登记失业率在3.5%以内且持续下降,远低于4.5%的控制目标。二是农村劳动力更多实现本地就业。五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451万人,其中80%以上在省内就业。2015年末,全省共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814万人,其中省内转移就业占58.7%,“就业本地化”趋势愈加明显。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稳定。“十二五”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稳定在8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四是就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2010年的44.9%下降至2015年的40.7%;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2010年的26.1%上升至2015年的28.7%。

坚持多策并举稳增长、提收入、强三农、促脱贫,不断健全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保障机制,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预计2015年底,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5万元,年均分别实际增长10.2%和7.6%。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2.65:1降低到2015年的2.33:1。三是收入分配秩序进一步规范。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居民收入占比逐步上升。四是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不断提高。

二、社会保障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以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公平可持续。一是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整合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实施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并在全国率先实行了省级统筹、即时结算。二是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和领取待遇人数居全国第一。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等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32%,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失业、工伤及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长。三是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五年上调,人均养老金从2010年1278元提高到215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从60元/月上调到78元/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报销比率进一步提高,减轻了广大人民群众看病负担。四是社会救助托底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城乡低保标准五年分别提高107%和83%,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90%和133%。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范围逐步扩大,惠及到更多困难人群。五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省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由2010年的3600个增加至4100多个,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30张。六是社会福利事业快速发展。已建成69个县级社会福利中心,有44个正在加快建设。推行孤儿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等一系列工程,保障了城镇“三无人员”、流浪乞讨人员、孤儿等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健康发展。

三、教育和人才

十二五”期间,我省大力实施“科教兴豫”战略,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优化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城镇基础教育资源不足问题的意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见、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意见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建立了覆盖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阶段的资助政策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一是学前教育加快发展。深入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十二五”期间共新增幼儿园9783所,预计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3.2%。二是义务教育不断巩固。57个县(市、区)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校安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有效改善。启动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三类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达到80%以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了应入尽入。三是高中阶段教育稳步推进。职业教育攻坚一期工程圆满完成;普通高中教育稳步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升,预计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3%。四是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得到加强。郑州大学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河南大学等7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扎实推进,河南农业大学进入国家首批“2011计划”,预计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5%。五是民办教育蓬勃发展。预计全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达到1.7万所,在校生达到526万人。

全面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建设,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深入推进,全省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五年来,培养和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5200人,比2010年增加995人;高技能人才149.7万人,比2010年增加49.3万人;各类技能型人才达到562.3万人,比2010年增加153.3万人。全省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总数达到189个,比2010年增加42个;各类留学回国人员累计达1.7万人,比2010年增加1.5倍。

四、医疗卫生人口

十二五”期间,全省持续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健全医疗卫生计生服务体系,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卫生计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一是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预计2015年全省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6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4.48‰、6.6‰,  11.16/10万。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中西部地区的前列。二是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预计2015年全省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5张、执业(助理)医师数2. 1人、注册护士数2.15人,分别比2010年增加1.52张、0.55人、0.94人。三是重大疾病防控能力持续提升。全面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持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5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达到40元,比2010年增加25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到12类45项,结核病、艾滋病、乙肝等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效。四是中医事业稳步发展。全省各级中医院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5.6亿元,新增开放中医床位18687张。中医药传承创新取得新成效。五是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稳中有进。低生育水平总体保持稳定,单独两孩政策依法实施,人口计划顺利完成。

五、文化事业

十二五”期间,省委印发实施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加快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中原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基本形成。建成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洛阳博物馆新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社区)有文化站,村有农家书屋,“四馆一站”全部实现零门槛免费开放。舞台艺术送农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二是文化精品工程成果丰硕。《香魂女》、《程婴救孤》、《焦裕禄》、《红旗渠》等一批原创精品力作在全国戏剧舞台上大放异彩,创造了享誉全国的“河南戏剧现象”。三是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显著成绩。大运河河南段、丝绸之路河南段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省世界文化遗产目录达5项,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效显著,圆满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四是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拓展。开展中原文化海外行,组织河南文化艺术团赴海外文化交流演出近200批次,推动海峡两岸艺术家联合打造豫剧精品剧目,实施“两岸互派戏剧人才培训计划”。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嵩山论坛等文化活动影响力不断提高。五是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了省市县乡“四级”全民健身“大群体”工作格局,新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88个、乡镇体育工程148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1000多个。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2014年亚运会共获得第一名12个、第二名3个、第三名4个,打破2项亚洲纪录,5项赛会记录,创境外参加亚运会金牌最多一届。

六、社会治理

十二五”以来,我省着眼“双安”、推进“双治”、强化“双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努力打造平安河南,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上升。一是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建立健全了科学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排查化解、权益保障等机制;信访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全省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5%以上。二是综合防控和服务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城乡技防建设加快推进,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完善,实现市县乡三级主要道路和重点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村(社区)覆盖率90%以上。基层和行业平安创建广泛开展,近50%的基层单位和80%的村(社区)基本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标准,河南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综治工作优秀省。三是公共安全预防预警和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力推进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各种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四是法治社会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社会普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