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发力高精尖 功能疏解是惟一出路

20.05.2015  11:15

      京津冀一体化是一项国家重大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已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近期将正式下发。在日前举行的2015新兴产业发展论坛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详解了规划中北京的舍与得,以及京津冀产业整体提升的具体设想。

      张伯旭表示,我们要更加辩证地看待疏解和发展的关系,就当前北京发展阶段而言,疏解是必经之路和惟一选择。北京应该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而高端产业是重要突破口。

      据透露,北京已经起草了高精尖产业行动计划和产品目录,明确了基本方向和发展路径,并且进行了科学布局和引导。按照计划,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应该面向京津冀高端产业集群,具有价值高端化、技术自主化、体量轻型化、生产清洁化等特征。

      疏解是惟一出路

      即将发布的规划对京津冀三地发展定位和方向做了明确描述。张伯旭认为,全面贯彻落实规划需要双管齐下,一是坚定不移地疏解非首都功能,最大限度优化提升四个中心核心功能,下决心治理大城市病,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二是在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过程中,北京要主动发挥首都科技创新优势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三地产业整体升级,打造京津冀新的经济增长体。

      对于部分认为北京调整疏解就是退出的观点,张伯旭直言这种观点不全面,要更加辩证地看待疏解和发展的关系,也就是舍和得的关系,就当前北京发展阶段而言,疏解是必经之路和惟一选择,而疏解非首都功能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要求。

      “北京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而且对发展首都核心功能也起到了一定的阻碍。疏解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更高层次地发展,主动瘦身是为了更好健体,要放弃大而全,构建高精尖;去掉白菜帮,留下白菜心。”张伯旭表示,通过疏解改变过去发展层次不够高,发展布局比较散的状况,腾出更多的空间和资源,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布局调整和结构升级,实现更加绿色、更加科学、更可持续的发展。

      据介绍,为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提出了“五个一批”(禁一批、关一批、控一批、转一批、调一批)的总体安排和“梯度布局”的基本构想。通过发展支撑四个中心定位的高端产业,缩减占地、用水等对环境影响明显的指标,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依托智能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实现替代升级,用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创造更多的价值,并且实现产业人口数量减少和人口结构优化。此外,整体产业发展也不是简单的企业搬迁和生产力平移,而是通过创新在企业层面实现本地转型和异地升级,促进三地高端产业集群壮大和提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群和经济增长级。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北京还出台了《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以及《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过去两年北京就地关停退出了700多家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注销了1000多家小型低端企业,同时往天津、河北转移布局了一大批工业项目。据透露,截至目前,北京企业到津冀两地的投资已达到千亿元,下一步北京仍将进一步加大产业疏解力度,对于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约束指标大力压减,进而突出首都核心功能。

      “但产业整体升级的过程可能需要五到八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张伯旭坦言。

      创新打造“高精尖”

      众所周知,首都是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在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按照规划纲要,北京应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而高端产业无疑是重要突破口。

      张伯旭表示,通过调研,北京已经起草了发展高精尖产业的实施方案和产品目录,明确了基本方向和发展路径,并且进行了科学布局和引导。“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应该是面向京津冀高端产业集群的先锋产业,主导科技革命的未来产业,具有价值高端化、技术自主化、体量轻型化、生产清洁化等特征,能够支撑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标志性产业。”

      据透露,北京将充分依托拥有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四新企业,重点发展创新前沿产品,关键核心产品,基层服务产品和民优民生产品等五类产品,在集成电路、信息安全、4G移动通信、大数据与物联网、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实施八大专项工程。

      在张伯旭看来,京津冀要以打造高端产业集群为抓手,整体提升三地经济发展质量,逐步构建起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为此,必须依靠创新驱动,通过科技创新、观念创新和管理创新,倡导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营造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

      “当前科技创新的重点是技术创新,要充分发挥中关村示范区的技术原创优势,主动推动更多的创新成果在京津冀范围内实现产业化,鼓励引导在京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开发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并逐步向天津、河北展开布局。”张伯旭说。

      同时,还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通过国际并购、技术合作等方式,实现技术的引进吸收再创新,力争在信息安全、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据透露,北京还将推动组建大数据、可穿戴设备、工业机器人、通用航空等产业联盟,推出一系列专业技术和重大专项转化平台,以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为牵引,再造高端产业发展基因。

      三地携手再造产业环境

      实践证明,产业发展的核心是环境。为此,张伯旭认为,必须把产业发展环境再造作为促进京津冀产业整体升级的着力点。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既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无所作为,而要提供让创新创业种子能够发芽成长的阳光、空气、土壤和水,促进市场要素在三地加速流动,提升区域经济活力。“当前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环境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整体优化提升,尤其是产业政策、人才吸引、产业园区建设以及产业要素配置等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强。”张伯旭说。

      据介绍,下一步京津冀三地将携手推进产业环境再造。一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探索跨区域法规、政策、规划一体化,减少政策落差,实施统一监管,打破行政管理的区域限制,整体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

      二是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发展壮大创新型技术人才队伍,配套一流的生产服务设施,特别是在医疗保障、子女就学、交通出行等方面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

      三是按照产城融合的模式,高标准共建产业示范园区,支持中关村和亦庄开发区在河北和天津建设分园,坚持建设标准不降低、准入门槛不降低、管理水平不降低的原则,有序引导企业外迁扩能,适当延伸政策覆盖面。

      四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易服务市场,使创新成果得到应有尊重和保护,同时实现其最大价值。

      五是加快构建产业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各类投资和金融机构,集合使用股权投资、并购重组、融资租赁等金融工具,大力引进民间投资,共同参与重点产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