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人文城市”

06.02.2015  12:18
  省委九届八次全会通过的《战略纲要》提出了建设“人文城市”的新要求,这是我省城市建设理念的重大创新,也是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点睛之笔。当前我省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新市民涌入城市,城市规模正在快速扩张,怎样理清和打牢城市规划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艺术品位,把全省城市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和谐美丽、文化厚重、开放鲜活、催人奋进,具有中国气派、中原特色和地方风格的现代人文城市,让广大城市成为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的主要载体,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
  
  长期以来,我们对什么是城市理解比较简单,认为城市就是军事中心、政治中心、商业中心、交通中心、工业中心等等,特别是进入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的历史阶段以来,许多地方基本上完全以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作为判断标准和价值选择来思考和谋划城市建设问题,这种“经济城市”理念指导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在较短时间内问题不大,甚至还会感到成效明显。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问题就越来越暴露出来,城市过度拥挤、功能紊乱、交通堵塞、空气污染,人们在城市生活紧张、焦虑、冷漠、无助,城市缺少文化,品位不高,没有特色,千城一面,“城市病”越来越严重。这些表面上看是今天城市建设管理层面的问题,深层次上是我们对“什么是城市”的思想理论认识不足的问题。
  
  其实,由于片面的以“经济城市”单一理念主导城市建设导致“城市病”的现象不独在我国出现,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也都出现过“物质上的最高成就和人文社会的最坏状况”的城市化陷阱。正因为如此,上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成立“城市合作与发展组织”,组织力量系统研究人类的城市问题,通过了指导世界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人居议程》,这个文件对什么是城市下了一个定义,“城市是地球上人类集中居住的区域”,也就是说,城市是“人居中心”。这是一个城市以人为本的定义,是把市民放在城市化和城市建设中心地位的定义,判断城市和一切城市建设活动好与不好的根本标准就是是否适宜“人居”,评选美好城市的根本标准就是“宜居”。城市建设要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让人们在城市生活得更美好。城市是“人居中心”学说的形成,是世界城市科学基础理论的奠基。而城市市民的美好生活,既有就业、收入、居住等物质条件的满足,有教育等各种社会公共服务的配套,有精神文化心灵的寄托和宜人环境的相伴,还有社会交往、亲情、友谊和尊严的实现,实际上就是要实现从“经济城市”向“人文城市”的转型和跨越。
  
  建设“人文城市”,对我省是一个大课题、新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党执政后首次召开的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人文城市建设的基本理论,提高全社会关于城市建设的思想理论水平,把人的生存和价值置于城市概念的核心,形成人文城市规划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在城市快速扩大规模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全新的人文城市发展路子,用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品位支撑文明河南、美丽河南建设。
  
   切实增强全社会人文城市建设意识
  
  城市作为人居中心,应当拥有社会化、市场化、知识化、艺术化的文化,拥有体现科学、理性、进步、开放和自由、民主、竞争、向上精神的文化,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个性文化。城市文化应当是可持续的文化。城市文化反映城市的精神状态,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决定了城市品位和城市发展潜力,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生命。一个城市的环境有没有历史记忆,有没有文化个性和特色,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城市的活力、城市的吸引力和城市的生命力,决定着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综合竞争能力和居民生活质量。欧洲有许多中小城市,规模不大,人口不多,经济总量也较小,但就是因为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艺术内涵,能够几百年保持繁盛而不衰。我们必须把城市文化建设问题突出出来,把人文城市建设作为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城市政府和全社会关于人文城市建设的思想意识。我国著名城市规划设计专家吴良镛先生指出,“自古太守多诗人,城市领导人首先要有文化、有诗意,担任城市市长的人应是有诗情画意之人。”要认真总结过去几十年我省城市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高文化品位城市建设的有益经验,挖掘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中原建筑文化的丰富宝藏,引进现代城市环境艺术的先进理念,努力使全省城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得到显著提高。
  
   把人文城市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要满足居民居住、生活、学习、工作、休闲、娱乐的需要,这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而居民的需要在物质层面基本满足之后,永无止境的就是对教育、文化、精神、艺术等方面的需要。因此,城市建设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核心,一定要把满足居民对精神文化艺术方面的需要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一座城市拥有哪些历史文脉和文化资源,怎样保护和传承这些资源,城市应当有什么特色,哪些因素决定城市的个性,一些已经没有文化品位的城区和街道怎样进行文化修复,怎样增加城市文化元素,怎样从总体上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这些都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都应形成专门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特别是对于每一座建筑物,从规划到建成验收都要有文化艺术标准,都要与整条街道、整个城市的建筑风格相协调。多年来,我省不少城市没有制定建筑艺术标准,许多城市的规划部门连分管建筑艺术和环境艺术的科室和岗位也没有。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往往认为城市品位、城市个性、城市特色是虚幻的,只有经济项目才是实的。其实,人文城市建设是实实在在的,每一座城市的环境文化和艺术品位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是通过一座一座城市建筑物展现出来的,城市文化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在共同的文化共识下坚持不懈努力积淀下来的。在快速推动我省城市化进程的今天,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城市文化,每一座城市都应制定文化艺术总体规划,配备主要负责城市文化艺术建设的总规划师,城市规划部门都应增设环境与建筑艺术科室,大力扶持建筑艺术产业,培养建筑和环境艺术人才,财政应有专门预算,注重引入市场机制,保证城市文化艺术建设得到长久实施。
  
   要形成崇尚人文精神的共同价值观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一个城市的人文水平,从根本上取决于市民素质。而市民素质的提高是持久的教育、熏陶和养成过程。城市要有高质量的文化科研艺术单位,经常开展面向公众的文化、科普、艺术、学术活动。城市要推崇有文化的人,要敬畏历史上有文化的人,要尊敬当代有文化的人。城市要不断有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剧作家、音乐家、教育家产生出来。城市要推崇和表彰各行各业的杰出人士,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让好教师、好医生、好护士、好公务员、好警察、好厨师、好售货员、好司机、好工商户、好企业家等等都成为全社会敬重的对象,用鲜活的、动人的、平凡而又可亲的模范人物形象,支撑城市文明形象,彰显城市价值导向,用一个个鲜活可敬的人物形象,持续不断在全社会增强昂扬向上的正能量。城市一定要有繁荣的经济、坚实的产业和丰富的就业岗位,但又不能让商业广告过度炒作,“抬头见广告,出门闻喧嚣”,不是人文城市的表现。城市一定要有秩序,城市一定要宁静下来。城市要形成崇尚人文精神的共同价值观,引导一代又一代市民喜欢读书,喜欢诗赋,喜欢科学、历史、文学和艺术,让城区随处可见安静的阅读,用无功利的文化打造诗意的城市。
  
   把城市建筑物打造成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城市是几十万、几百万人口集中居住的地方,城市是由建筑物集聚而形成的。每一座建筑物,对居住使用的所有者来说主要是享用其实用功能,而对于整个城市广大居民和外来游客来说它主要是作为一个观赏物而存在的,也就是说,城市建筑物对全社会而言首先是供人看的。因此,绝大多数城市建筑物都应当按照有艺术观赏价值的标准来打造,城市建筑物都必须好看,必须耐久,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公共性建筑物,如市政府、车站、学校、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艺术馆、音乐厅、体育馆、社区活动中心以及沿街道摆布的建筑物等必须按照建筑艺术品的标准来设计和建设。欧洲国家的城市建筑是花岗岩的历史,他们要求城市都应当成为开放式建筑艺术品博览园。这就要求我们用“千年意识”来看待城市建筑物,赋予每一座城市建筑物永久性文化艺术生命。城市的建筑物都应当讲究优美的造型、漂亮的外观、柔和的色调,整个城市的每一条街道都要对建筑物的风格、造型、色调、高度等因素有明确的要求,城市建筑物要拒绝平庸,拒绝没有品位的火柴盒子,反对出现建筑物造型的克隆,反对建筑设计中简单的崇洋媚外,鼓励设计师和建筑商勇于创新,努力建造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富于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个性的城市建筑群。要引导人们改变城市建设的算账观念,没有文化艺术品位的建筑物很容易破旧贬值甚至需要很快拆掉,而有文化艺术品位的建筑物不仅为提升城市品位做出了贡献,而且遵循艺术品价值规律有可能不断升值而具有永久生命力。建筑物没文化就越来越贬值,有文化就越来越升值,这就是文化艺术的力量。
  
   不断增加城市环境文化的艺术内涵
  
  城市环境的文化艺术品位提高,对于丰富市民文化生活,陶冶市民情操,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的美誉度、舒适度和吸引力十分重要。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按照现代城市科学和环境艺术的要求,切实优化人文环境。要搞好城市雕塑体系建设,把雕塑视作城市的眼睛,视作城市精神的物质载体。作为人文城市的重要体现,应把杰出历史人物和当代各行各业优秀人物雕塑作为城市雕塑的主要内容,用杰出人物雕塑传承历史文脉,张扬人文精神,教育熏陶激励市民和下一代。政府应当对本城市的城市特色、城市个性、城市精神进行科学概括和定位,在此基础上形成城市雕塑体系建设指导性意见,用城市精神丰富雕塑的文化内涵,用雕塑体系张扬城市精神,承载城市价值观。要把社区作为人文城市建设的落脚点,努力建设学习型社区、阅读型社区,社区要有供市民读书看报和交流的场所。要规划建设遍布全市社区的图书室、阅览室、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街道书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应当高密度、小型化、社区化、亲民化,让居民能够方便享用。要把人文城市建设与绿城、水城、智慧之城建设结合起来,搞好城市水系和街区绿化美化体系建设。城市有水则灵,街美则名,凡是有条件的城市都要尽最大可能扩大城市市内水面,努力营造鲜活的城市水系,优化城市生态,建设田园城市。要把街道绿化、美化、人文化、信息化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切按照美学标准要求,搞好树木花草品种选择,搞好花木造型修剪,增加树木花草色彩品种,切实增强城市的绿化艺术品质。要下力气开展街道整治和街区文化修复,打造历史名街、特色小街,规划建设特色商业街、步行街等,为市民创造购物、休闲和富有文化气息的慢生活环境。
  
   努力保护城市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存
  
  在近些年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大拆大建现象,“拆”字成为许多城市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字。尽管把影响发展和没有品位的低劣建筑物拆掉是必须的,但长期走不出大规模拆旧建新的循环也带来了很大负作用。既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又使城市失去了历史感。对这种大拆大建应有理性认识,该拆的一定要坚决拆掉,不该拆的一定要加强保护和限制不能随意拆。我国许多城市历史久远,千百年留下来的老建筑和土城墙、砖城墙、环城水系等十分珍贵,但是由于我们前些年缺乏古代城市规划保护意识,不经意间就把这些文化遗存拆掉了,长此以往,将会使我们的下一代对祖国优秀的建筑文化遗产茫然无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城镇化会议上指出,城市建设要让市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市发展要留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这对我们人文城市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在全社会树立“护旧建新”意识,城市应当有《限拆法》,就像“建新”需要规划审批把关一样,对“拆旧”也应建立一种评议把关限制机制,对拟拆除建筑物要进行综合评议,只要不是危房,只要不是已明显影响城市发展的,原则上不允许拆除。要处理好新区建设和老区保护的关系,努力创造一种城市建设利益机制,引导城市主要在新区发展,把有增长潜力的单位疏散到新区实现扩张,保护好老城区的历史文脉,让每一片建成区都能宁静、悠然、安怡下来。
  
  (作者系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