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人物之刘庆柱教授:中原历史文化学科的领航者

15.09.2020  15:12

      5年寒暑来往奔波于北京和郑州,5年春秋躬身倾注于考古学科。自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受聘为郑州大学中原历史文化优势特色学科首席教授、2016年受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以来,他不辞劳苦、心怀华夏,钩深中原,身体力行,带领郑州大学中原历史文化学科取得新的成绩,迈向新的高度,堪称中原历史文化学科的领航者。作为享誉海内外的考古学家,年逾7旬来到郑州大学任职,葆有对中原历史文化的热爱和作为一名考古学家的情怀,先生胸怀之宽广、仁心之至诚,让后学敬仰与感佩。

      痴迷考古 躬耕笃行
      1967年,刘庆柱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从此,一生与考古有缘。“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考古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入中国,而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以古代物质遗存复原、研究历史,考古学在这片土地上,定会大有作为”。50余年来,刘庆柱这一学术抱负从未改变。
      中华文明,经天纬地,包容宇内。刘庆柱深爱祖国优秀历史文化,而考古对他来讲魅力无穷,因为许多未知的东西通过考古可以被揭示出来。为历史寻找物化载体,成为他一生的学术追求。在长期的田野考古中,刘庆柱在学术研究方面严谨求实,就发掘所得的考古资料处理与研究,他既注重真实准确编写,又重视方法创新。他时常说,发掘报告的编写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全面、准确、客观地公布发掘资料是编写发掘报告的第一原则,及时地将所得考古成果准确的公布,是为学科构架发展的基石;同时他也多次强调考古学科方法论要与时俱进,不能单纯的做描述科学,更应该向叙述科学发展,更多地探讨考古现象背后所反映出的古代社会发展变化机理问题,这才是考古学可以对社会、对历史研究真正做出贡献的地方。
      虽痴迷考古,但心怀华夏。刘庆柱认为“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即学术研究不仅是自己的事业,更是社会的事业,学者不应只享受做学问的乐趣,还应认识到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的使命。秉承历史使命,倾注学术热情。他长期从事古代都城与帝陵的研究,先后参加并主持西汉十一陵、关中唐十八陵、汉长安城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等重要城址和帝陵遗址的考古勘探、发掘,取得一系列的重大考古发现,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为“安阳殷墟”、“丝绸之路”、“中国大运河”等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自2003年至2013年,刘庆柱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第十一届的全国委员会委员,任职期间先生履职尽责,多次建言献策,为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声助力。在全国政协任职的十年中,刘庆柱先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先后对大运河申遗、圆明园遗址、内黄三杨庄遗址、宋金时代沙门城址、南水北调出土文物、寿县古城墙等遗址、遗迹的发掘保护提出提案,谏言献策,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奔走呼号。在关注具体案例之外,刘先生更在意考古文博事业的发展,《强化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扭转文物保护被动局面》《弘扬张伯驹先生爱国精神,正确引导收藏与“鉴宝”》《关于建立国家编纂机制保证国家文化品牌工程<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编纂的提案》等提案编写,真实客观的向国家反映了考古文博及文化事业的重点与难点。
      春秋荏苒,躬耕笃行。刘庆柱一直坚持在考古一线发掘、研究,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西汉十一陵》《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中国古代都城的发现与研究》《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等20余部著作。他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圆明园学会会长、中国古都学会名誉会长、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亚洲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2016年中国人类学学会学术年会在复旦大学举办,刘庆柱获“人类学终身成就奖”。2020年1月,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特别节目《立德树人》对刘庆柱进行专访,并赞誉“其卓尔不凡的学术造诣,潜心敬业的优良学风、奉献社会的突出贡献、修身治学的精神风范,以精彩故事传递大师风范。

      领航学科 培育人才
      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者、传播者,赓续中华历史文脉,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责无旁贷。如何提升师生的学术素养、涵养家国情怀是刘庆柱着重思考的首要问题。为此,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厚爱国情怀和广阔的国际视野。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传;贵师而重传,则法度存。” 刘先生如一名传薪者,传道大家,授业解惑。受聘历史学院院长的第一年夏天,为提高历史学院青年教师学术素养,增强相互交流的氛围,刘庆柱连续主持14次青年教师学术座谈会与维骏考古沙龙,与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就各个学术主题,交流学术观点与前沿动态。2020年4月讲座内容结集出版,书名为《刘庆柱访谈录---考古学与中原文明》,在学界获得好评。
      每次刘庆柱的沙龙上,老师和同学们都会提前就坐得水泄不通。先生和大家交流起来格外开心,每次交流他都会给同学们提出几点学习建议,还会辅助以例子进行阐释;沙龙结束后同学们围着他争相提问各自的问题,他都乐呵呵地一一耐心解答。“考古对我最大的吸引力是,许多未知的东西通过考古可以被揭示出来。通过田野考古发现与研究,一般来说能解决历史上一些未知领域的问题”,刘庆柱笑吟吟地和学生交流。先生严谨的研究思维和深入浅出的表达,深受学生的喜爱。
      无论工作多忙,他总是会给刚入学的新生亲自授课,深入浅出地讲解融合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内容,意在使他们既能在入学后接受重要的课程思政教育,又能对历史考古专业激发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我们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为了拓展青年教师的研究视野,刘庆柱还创造机会,经常为大家推荐一些重要的历史考古的重要论坛或会议,请主办方给郑州大学发邀请函,使大家能够及时接触到学术新动态。另外,他深知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在经费上有所欠缺,生活压力较大,对一些大部头的考古报告和书籍望而却步,特别是一些新著作和考古新发现,其中很多书籍都是由他本人作序;不仅如此,他经常从北京给青年老师带来大家急需的书籍。每次老先生拉着沉重的皮箱到学校后,会第一时间给老师们打电话来领书,大家从他身上感受到温暖如春的关怀,都深为感动,深受鼓励。
   2019年初,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90卷本、总计1500多万字的《汉长安城未央宫骨签》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这部巨著的作者就是刘庆柱和李毓芳伉俪。今年77岁的李毓芳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也是著名考古学家。这部倾注夫妇俩30个年头的大部头著作一经出版,刘先生就把第一套捐给历史学院,成为学校珍贵的史料。
      作为中原历史文化学科的领航者,身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带领历史学院考古学专业和历史学专业在2019年度分别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学科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钩深中原 心怀华夏
      “历史紧密服务于国家战略。例如“国家认同”问题。“国家认同”就是“认同国家”,也就是“爱国”,这是对所有中国人的基本要求。”刘庆柱面带微笑,言简意赅,题旨明了。坐在先生面前听他讲中原历史文化的“根文化”,真是如沐春风、受益颇多,不仅是一次学术的提升,更是思想和境界的提升。
        2017年以来,刘庆柱带领考古学科团队将研究视野拓展至中华文明起源、五千年不断裂文明探源等学科重大课题之上。这是他多年提倡的“历史要紧密地服务于国家战略”观念的有力实践。
      刘庆柱认为中华文明作为唯一不断裂文明屹立在世界文明之林的思想根源在于中华儿女对于“”与“中和”观念的认同,这不仅是国家认同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核心价值观。刘庆柱在中华文明的研究过程中,给予中原历史文化高度重视,认为只有中原地区才能充分展现出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的特征。
      2020年5月21日,郑州大学举办“中华文明根系研究”学术研讨会。进一步阐释黄河文化的根和魂,推动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深入研究,由刘庆柱牵头组织实施“中华文明根系研究”。“中华文明根系研究”成为郑州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基础研究重大专项,对推动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及考古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博古通今、睿智通达的老先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学科综合客观的判断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其五千年不断裂的原因与表现,并从考古学角度论证华夏文明多民族同根同祖同源,进而证明中华文明多元同根文明一体。“我们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必须认同我们的国家。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形成的考古学文化,揭示出在中华民族中的各个民族都在传承、发展着同一中华文化,考古学就是要探索、研究这些重要问题。”坚定的文化自信从先生的目光中放射出来,灼灼其华,使大家的心灵深受感染与震撼。
      7月18日,河南省文物局与郑州大学合建黄河考古研究院,刘庆柱担任首任院长。他在会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黄河时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此次黄河考古研究院的成立,就是要解决怎么理解、怎么认识中国文明根和魂的问题,希望通过厘清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追寻更久远的文明根系,以增强中华儿女包括海外炎黄子孙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这个认同将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基础。
      2017年,刘庆柱在《水与中国》(2017年第9期)发表《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之源---兼谈建立“黄河博物馆”》的文章,影响很大。他在文章里说:黄河流域中游孕育了西自长安、东经洛阳、郑州至开封中国古代“轴心”文化,构成中国历史上的“根文化”与“根文明”,黄河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中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依托考古讲好黄河故事,大力弘扬黄河文化。7月22日上午,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南省图书馆、河南省高校图工委、郑州大学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联合承办的“悦读黄河·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系列讲座”线上直播活动正式启幕。刘庆柱教授以《黄河文化与中原文明》为题进行首场讲座。他指出黄河文化的“”是“”、根是“”,对“”的信仰和追求始于史前时代,定型“文明”形成和“国家”出现。黄河文化之中原历史文化支撑了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这就是黄河文化的“”与“”。
      躬耕田壑里,僩瑟深笃行。如今,77岁的考古名家刘庆柱先生仍然是活跃在学术前沿大咖。他一边助力学科建设,一边忙着研究生教学,一边笔耕不辍地完成自己制定的各项科研目标。“现在还是一样,还是坚持给自己加码。”为人谦和,为学严谨,为师尽责,为国尽心,潜心探索中原大地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引领郑州大学考古和历史学科不断走向新的高度。(赵炜 司晓洁 撰稿)

                               

                                                                                              刘庆柱教授

                         

                                                                                1975年刘庆柱在陕西乾陵开展调查

                       

                                                                              刘庆柱和历史学院师生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