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农机局召开2014年全市第二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会议

15.09.2014  18:59


今年下半年,驻马店市共争取第二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159万元,占全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11%,位居全省第一位。为确保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科学、规范、高效、廉洁实施,充分发挥农机购置政策效应,加快该市农机化发展方式的转变,9月12日上午,市农机局在广安大厦12楼会议室召开2014年全市第二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会议。此次会议的主题是:认真贯彻落实8月29日省农机局第二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总结回顾上一阶段全市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安排部署下阶段工作任务,为全面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农机化指标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会上,市农机局副调研员胡军锋宣读了全市第二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分配方案,并予以解读,市农机局副局长赵建国传达了全省第二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局党委书记、局长鲍秋仁作了重要讲话。市农机局正处级调研员杨首征主持了会议。各县区农机局局长、局机关相关科室和市农机公司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议认为,2014年上半年,各县区农机局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当地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与当前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制定工作方案,结合自身实际,合理确定补贴重点,不畏艰,不畏难,不断创新工作思维,拓展服务方式,加大宣传力度,都取得了可观的成效,切实做到了业务工作和活动开展“两不误、两促进”。

会议指出,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全市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受省局实施方案影响,全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量缺口仍然较大,不能及时满足广大农机手对大型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需求;二是按照省局要求敞开补贴的农机具,内在需求不足;三是各县区局对玉米收获机、花生收获机和秸秆还田机械等薄弱环节农机具优先补贴的要求,重视不足;四是农机购置补贴软件信息上传不及时。对此,各县区农机局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勇于担当,把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这项惠农富农强农的好事办好。

就如何做好2014年全市第二批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局党委书记、局长鲍秋仁结合全市农机系统工作实际,着重强调了以下四点意见:

一是突出“五个重点”。要突出薄弱环节,加大玉米收获机、花生收获机、秸秆还田机械的补贴力度;要突出生产环节,对大马力动力机械、深松机械实行敞开补贴;要突出抗灾减灾方面,重点推粮食烘干设备和农用航空器等;要突出支持市政府禁烧工作,积极推广秸秆收获机械、秸秆打捆机械,努力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要突出补贴对象,在确定购机主体上要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二是抓好“五个明确”。要明确敞开补贴的农机具,对粮食烘干设备、秸秆压捆、秸秆捡拾、深松机具、耕种犁等需要敞开补贴的机具,做为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要明确累加补贴机具类型,对90马力以上大中型动力机械、粮食烘干设备、航空植保等农业机械实行累加补贴;要明确优先补贴机具,对薄弱环节农机具实行优先补贴;要明确需要合理控制的小麦、水稻收获机械的补贴程度;要明确年底绩效考核的范围。

三是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宣传力度,切实抓好落实。要加大宣传力度,选准宣传内容,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努力营造真懂、真会、真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浓厚氛围;要加强规范操作,把握原则,切实做到三个严禁、四个禁止、八个不得;要加强廉政警示教育,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管住关键科室,管好关键人员,算好亲情账、家庭账、政治账、自由账、健康账,努力做到违反政策的事不做,违法政策的话不说;要积极配合市局做好全市农机购置补贴的核查工作;要认真做好“三秋”农机化工作。今年,该市经历了建国63年来的特大干旱灾害,各县区农机局在省、市局文件下发前,不等不靠,积极开展抗旱保秋工作,积极协调组织,备足货源,敞开补贴抗旱机具,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确保”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各县区局一是要用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做好农民需求的先进适用的农机械供应,确保实现抗旱保秋后丰产到手;二是要认真开展摸底调查工作,搞清机具分布,开展帮扶工作,积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的秸秆禁烧工作,努力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打造农民“不敢烧、不想烧、不愿烧”的工作氛围;三是要认真做好小麦精播、备播工作,做好深松深耕试点和选好保护性耕作试点工作,积极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来该市传经送宝。

四是大力开展农机互助保险工作。各县区农机局要严格按照8月10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49号)文件要求,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大胆开展工作,把开展好农机互助保险业务做为全市农机系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亮点,使农机互助保险成为为农民解难、为政府解忧、为发展现代农业保驾护航的一把利器,切实解决服务该市农机系统服务农机手“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