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型须在城乡融合的框架里找路子
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首要任务,也是打好“四张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层面来看,积极对接城市,在城乡互动融合的框架里找路子,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以新安县五头镇4个贫困村为例。新安县地处豫西的浅山丘陵区,那里沟岔纵横,干旱缺水,地块细碎瘠薄,基础设施欠缺。五头镇位于新安县东部,胡沟、亮坪、寺上、包沟4个贫困村总人口8000多人,1648户,人均耕地面积1.36亩,户均耕地7亩,正常年份的亩均小麦产量不到400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4个贫困村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多方论证咨询,改变种植结构,开始大面积发展油用牡丹。在土地确权基础上,整合政府各项支农惠农资金,注册成立了以4个村集体组织为股东的舜王农业公司,以每亩400元的略高于农户自营收益的价格,长期流转了4个村的1万多亩耕地,统一进行土地整治和土地整理,打造万亩油用牡丹生产基地。经营方面,将整理出的耕地划分为50亩一个的单元,以每亩600元的价格面向城市市民或其他新型经营主体进行招商,建立市民牡丹种植园,由舜王农业公司利用当地劳动力组成专业服务队,提供牡丹种植、管理、销售等托管服务,由县里林业部门联系专业技术团队,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农业部门和有关金融保险机构积极跟进。分配方面,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承包户获得初次流转的费用,土地租金的溢价部分由公司所得,进而由作为股东的4个村的村集体所得,用于村内公共支出;公司的专业服务队优先雇用本村劳动力,以增加贫困人口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已经由单一向城市集聚转变为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新安县五头镇4个贫困村的尝试带给我们如下启示:一是借助城市的市场。牡丹油是一种典型的绿色健康食品,4个贫困村选择种植油用牡丹,把目标市场定位为城市中高收入群体,就把农业生产与城市的高端消费市场对接起来,这样产品才会卖出好价钱。二是借助城市的资金。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城市中高收入者投资理财渠道受阻,同时城市居民“乡愁”滋长,普遍向往田园生活,引导这一群体来农村投资兴建农园,既迎合了市民投资和消费的需要,又解决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投入问题。三是借助城市的智力。从新安县的实践看,无论是在县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找专家对项目进行咨询论证,还是林业部门牵线搭桥寻求技术团队支持,都体现了利用城市丰富人力资本的原则。四是做好制度铺垫。要素流动要求产权必须是清晰的,同时交易的对象必须具有经济理性。对此,新安县对农户的承包地进行确权,然后注册公司去流转整理土地,最后以公司的名义与外来的投资者打交道。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性投入也找到了很好的载体,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发展,为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提供了很好的制度基础。五是坚持绿色化方向。油用牡丹是一种典型的生态树种,耐干旱、耐瘠薄、少病虫害、不换茬,4个贫困村因地制宜改种油用牡丹,适合新安县的土地条件,又与深厚的牡丹文化相呼应,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内在统一。六是符合农业的产业特性。公司将集中流转整理好的一万亩牡丹田划分成50亩地一个的小单元对外招商,并提供托管服务,既降低了社会资本进入的门槛,又有利于当地贫困人口打工赚钱。同时,随着金融保险机构的跟进和技术服务队伍的进入,以新型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为对象的高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生成和发展也是可以期待的。(作者单位: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