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腾跃扬风帆

08.12.2018  00:50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自然资源部门履职尽责、改革创新,为壮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八桂腾跃扬风帆

 

本报记者  黄尚宁  通讯员  甘小凤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供给、民生诉求等难题,广西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以实施国家各项试点为契机,通过改革创新破解发展瓶颈,为壮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发展有所需,改革就有所动

  11月6日,防城港市桂海国际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面积10.62公顷的用地申请,在受理后5个工作日就通过了自治区用地审查。这是广西自然资源厅用指标核销的方式保障用地的一个缩影,也是该厅改革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管理的成效之一。

  “以往都要先申请用地指标,等指标下达了才能报批。现在有了用地指标核销制,前期工作做完了马上可以报批,用地审批效率比以前快多了。”广西桂海实业集团董事长王必云激动地说。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胜阶段,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广西加快发展的诉求更加迫切。然而,随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加码升级,“用地难”“融资难”“审批难”渐渐成为新的问题,给资源供给带来了压力。

  为打通项目用地“堵点”,2017年5月,广西原国土资源部门在全国率先试行专项用地指标核销制度,对具备用地条件的自治区重大项目、易地扶贫搬迁和保障性住房项目开“绿灯”,全力保障发展用地。

  “这个核销制,简单理解就是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做好了,具备了用地条件,用地指标就可以直接核销给它。”广西自然资源厅厅长陈建军告诉记者,截至今年11月底,该厅已通过核销的办法批准重大项目用地91处,核销面积2850公顷。

  用地“堵点”打通了,审批“堵点”也要通。针对用地报件质量差影响审批问题,该厅充分运用土地调查和信息化成果,自主研发了建设用地报批系统,在全国率先推行自治区、设区市、县“三级联审”,实现了网上同步并联审批。

  2017年4月以来,通过实行“三级联审”,广西建设用地审批平均缩减了5个工作日,用地报件一次性通过率由原来17%提升至78%,用矿审批缩短至10个工作日以内。

  发展有所需,改革就有所动。2013年至今年10月底,通过用地管理的改革创新,广西先后下达新增建设用地指标9.48万公顷、批准用地10.24万公顷、供应土地10.36万公顷,保障了一大批铁路、高速公路、重点产业和民生等项目用地需求,全区没有一个具备用地条件的重大项目因缺乏指标无法落地。

  重大项目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经济转型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期,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面临诸多挑战。

  对此,广西原国土资源部门实施了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毗邻广东的梧州市,正是成功开发利用低丘缓坡、推进“工业上山”的典型。2012年8月以来,梧州市累计使用低丘缓坡专项指标2662公顷,保障了梧州工业园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苍海新区等重点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用地,成功引进项目229个。

  目前,梧州、防城港、玉林、靖西4个试点城市已获批低丘缓坡专项指标5317.78公顷,引进项目439个,完成投资487.98亿元。

  问题有所在,改革就有所指

  桂林是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几年前,一些客商想到桂林投资旅游项目,当得知当地旅游地价参照商业地价的标准出让时,纷纷打了“退堂鼓”。

  “旅游投资产业投入高、收益时间长,如果参照其他地价标准,容易造成项目落地难,影响投资积极性。”桂林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周江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原国土资源部门实施了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北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试点,为推动新时代土地政策创新探路。

  2013年6月以来,广西厅通过指导桂林市建立旅游产业用地分类体系和基准地价体系,将旅游设施用地、房地产用地、景观生态用地区分开来,破解了旅游用地管理的机制性障碍。桂林市先后引进旅游项目160多个。如今,这一试点已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桂林模式”,开创了全国旅游用地差别化管理的先河。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方法,也是增加土地供应量的重要手段。2015年3月,北流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启动,后来相继增加了土地征收制度、农村宅基地制度两项改革试点任务。

  在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等底线前提下,广西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指导北流市进行了大胆探索,明确了“能不征就不征,可入市尽入市”的工作思路,建立完善了一整套入市制度体系。

  截至今年11月底,北流市已组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102宗,面积383.6公顷,成交价款13.4亿元。

  生态有所呼,改革就有所应

  初冬的桂北暖意依旧,刚刚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兴安灵渠,在阳光下熠熠发光。这个开凿于秦朝的伟大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人工运河之一,向世人提供了一个文化生态保护的现实教材。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习近平总书记对壮乡的评价,既是褒奖,更是期待。

  2012年以来,广西立足管好用好土地资源,总结推广了龙州县农民自发“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模式,并出台“以奖代补”政策,引导和推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

  “以奖代补”政策和“小块并大块”模式,调动了农民参与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积极性。截至今年10月底,自治区已实施“小块并大块”3.16万公顷,累计拨付奖补资金2.38亿元;完成“双高”土地整治28.15万公顷。

  城镇缺地、农村缺钱,这是当前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待解的难题。对此,广西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弥补了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

  截至今年10月底,广西已批准增减挂钩项目立项553个,实施规模1.63万公顷,拟复垦农用地1.58万公顷,预计新增耕地1.37万公顷,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和耕地资源的动态平衡。

  生态有所呼,改革就有所应。2016年4月以来,针对桂林漓江和合浦海边采石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广西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实施矿产资源综合整治行动,编制全国首部省级砂石资源开发专项规划,重构矿产开发秩序。

  同时,自治区启动绿色勘查试点,探寻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互融共生、互促共进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今年5月,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将广西横县古楼矿区铅锌铜银矿普查等5个项目,作为全区2018年绿色勘查试点项目。

  目前,绿色勘查试点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总结经验,并探索出台了广西规范绿色勘查的技术标准和要求。2019年,广西财政投资的地质勘查项目将全面实施绿色勘查,逐步建立健全地质勘查工作与生态保护共赢的制度体系。

  民生有所愿,改革就有所为

  近期,位于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的“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事件。这个占地约80公顷的扶贫项目,为完成追加的搬迁指标,曾创造一个月完成选址、20天完成征地、150天内动员1.35万人搬迁的“南丹速度”。

  起房容易、搬迁容易,要稳住移民却难。对此,南丹县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旅游开发”模式,引导搬迁户参与土地和民族风情特色旅游开发,彻底解决了当地白裤瑶族群众可持续发展难题。

  自然资源是发展之基、生态之源、民生之本。在脱贫攻坚战中,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如何通过改革帮助贫困地区早日实现脱贫摘帽?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2016年4月,原广西国土资源厅出台《全力支持脱贫攻坚的若干政策》,改革脱贫攻坚项目用地管理,在全国率先实行边建边报用地政策。这一政策明确,对因扶贫搬迁安置需要、当年必须建成安置的项目用地,符合条件可先用后报、边建边报。目前,边建边报用地政策已在国家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政策中应用。

  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把单列贫困县用地指标从33个县扩大到54个,单列用地1867公顷。同时,加大“放管服”改革,将增减挂钩项目立项审批权限下放到设区市,鼓励贫困县实施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和节余指标交易。

  目前,全区54个贫困县共获批增减挂钩项目立项408个,实施规模1.24万公顷。其中20个深度贫困县获批项目立项145个,实施规模3906.67公顷。自治区先后组织马山县、大新县等贫困县交易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5批次254.33公顷,交易金额10.17亿元。交易资金全部返还项目所在地,用于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2014年,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正式实施。作为广西唯一的全国试点,南宁市整合房产交易和登记的相关职责,构建了运转顺畅、规范高效的不动产登记体系,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探索形成了“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和“24小时不打烊”全自助登记办证的“南宁样本”,得到了自然资源部的肯定和推广。

  如今,通过推广“南宁样本”,广西已建立全区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服务平台,初步实现了全区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实现了由分散登记到统一登记的平稳过渡。截至今年9月底,全区已核发不动产权证书150多万本、证明200多万份。

 

驻马店市驿城区国土资源局“三块地”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以来,驻马店市驿城区国土资源局按照省厅关于“三块地”改革相关工作要求,先行先试,勇于创新,分类施策,“三块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全力推进城镇规划区内建设用地改革,土地收益实现突破。驿城区国土局通过建立城镇建设用地“统一规划、统一谋算、统一收储、统一开发、统一供应”的储备体系,实现城镇土地资源的有序供给和保值增值。截至目前,通过挖掘潜力和盘活闲置低效用地,已完成出让土地总面积3019亩,土地出让金总价款41.国土资源厅
强军精武河南兵丨今天,一起致敬“最可爱的人”!
大河网讯 他们是河南兵,他们在祖国各地,河南一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