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建言:构筑文化高地 汇聚磅礴力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引发了河南团代表的关注和共鸣。
我省正在加快构建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如何落实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战略举措,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发展优势转变,创造中原文化新的辉煌?代表们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积极建言。
在世界舞台唱响中国好声音
□李树建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豫剧院院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文艺创作、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这些内容,让我深有感触。我们河南戏曲人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和省委的关心支持下,河南豫剧得到了长足发展。河南豫剧院编排出了《朝阳沟》《红旗渠》《焦裕禄》《常香玉》以及廉政豫剧三部曲《全家福》《九品巡检》《张伯行》等,多次获得国家大奖,受到观众高度评价。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我们带着原创豫剧《程婴救孤》《清风亭》先后出访了27个国家和地区,更是登上了美国百老汇和好莱坞杜比剧院的舞台。站上世界舞台真情演绎河南豫剧的时候,我能清晰地听到台下观众因为感动发出的啜泣声,还有一些观众散场后不愿离去,握住我的手说自己听到了很好的中国故事,这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文化自信。能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作贡献,我们深感光荣和自豪。
新时代到来了,文艺界的春天到来了。我认为,文艺工作者要把握好三点:一是坚持创作精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二是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立场,努力在世界舞台上唱响中国好声音,展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三是坚持不懈创新,运用互联网开辟更广阔的传播通道。我们豫剧院和郑州戏曲APP“戏缘”合作,在一些演出活动中进行线上线下展示,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基层文艺院团常年坚守农村文化阵地,对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国家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使基层院团焕发出生机活力,更好地满足广大观众对于精品戏曲的需求。
筑牢文化自信的灵魂
□黄久生 全国人大代表、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连续多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一名基层代表,我深切地感受到,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来越认同和尊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得到彰显。
前几天,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作报告时,谈到的几起案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侵犯“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权以及“医生电梯内劝阻吸烟案”都得到了依法审理,这些都是审判力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很好体现。
我经常在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我们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现在各种建筑物的外墙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语和漫画随处可见,引导人们向上向善;在中央文明办、省文明办的组织下,包括我在内的一批典型人物参与拍摄了多部微电影、微视频,制作成新媒体产品并大量转发,这都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氛围的好形式。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法治环境和制度支撑,让严谨清晰的法律条文为人们划出行为底线。有时候社会上发生了一些明显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件,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但从法律法规上看并没有专门适用的条文对其进行惩戒,因此应该推进相关立法,以有效惩处这类行为。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上,建议学校紧跟时代和社会潮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孩子的成长过程,成为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和情感认同。
放大文化的溢出效应
□徐晓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城摞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今年的全国两会,在彰显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上发布了一系列颇具含金量的信息:政府工作报告首次谈及“新型文化业态”的概念,提出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文化领域的多个机构将进行改革,新组建文化和旅游部。
作为一名来自文化产业领域的代表,我认为,河南要抓住机遇,在跨界融合中放大文化的溢出效应,为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作出新的贡献。
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在我看来就是推动文化实现跨界融合、“嫁接”生长,加大对创意文化产业的构建,培育不同种类的文化新经济体。
最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河南在产业转型上做足了文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在GDP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但河南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依然偏弱,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亟待培育壮大一批龙头文化产业企业,在构建新型文化业态、引领产业转型发展上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文化产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原始积累不足、投资大、成本回收周期长、投融资难等诸多困难。建议进一步加大文化惠民政策的含金量,在项目审批、金融支持、税收减免、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等方面,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建议我省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的结构和布局,大力实施“文化+”工程,推动“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贸易”“文化+金融”等多元融合,打造更多个性化、分众化、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放大文化的溢出效应,从而实现文化产业的集聚化、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为推动河南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构筑文化高地贡献新的力量。(本报记者 柯杨 图/本报记者 董亮 杜小伟 郭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