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热字之"创":激发亿万民众创造活力

03.03.2016  12:05

  核心提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单指科技、商业、文化等领域的“创”,它尤其在意观念之“创”、制度之“创”。观念和制度创新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激发亿万民众的创造活力,从而根本上改变亿万民众的命运。

  “创”和“闯”,这两个读音相近、内涵相承的字,勾勒出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的一种气质。本届政府力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将之提升为中国经济“新引擎”。这个“创”接续的,便是发轫于改革开放初期那样一种“闯”的精神。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上下同欲、戮力同心,破旧念、革陈规、改机制,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和个人活力,为中国“闯”出一条改革开放新路。如今,双“创”接续上了这种精神。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单指科技、商业、文化等领域的“创”,它尤其在意观念之“创”、制度之“创”。观念和制度创新的魅力就在于,它可以激发亿万民众的创造活力,从而根本上改变亿万民众的命运。当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是基于此的一种创新。其中所蕴含的放开、搞活的原则,诚如李克强所言,到今天仍然没有过时。而“双创”的根本宗旨,就在于激活社会每一个细胞,实现更充分的就业,让经济社会肌体变得更加充满生机。

  这堪称正在书写一个更大的“创”字。别忘了,中国发展到今天,已有13亿多人口,其中9亿多劳动力、1.5亿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训练的人才,每年大学毕业生就有700多万。通过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近两年来,我国新注册企业每天都在12000家上下。所有这些数据都表明,随着创业创新基数的增大,其所蕴藏的创意和可挖掘的财富也随之增大——这是一座取之不竭的“金矿”。

  “30多年前,中国有很多人在改革开放政策激励下,淘到了‘第一桶金’。现在我们正激励大众创造‘新的第一桶金’!”李克强在瑞士达沃斯论坛向各国来宾介绍。

  一个微观的例证是政府对于“创客”的支持。李克强是各国中第一位走进“创客空间”的领导人。他在给清华大学的学生创客回信中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青年愿创业,社会才生机盎然;青年争创新,国家就朝气蓬勃。

  事实上,他本人也被一家媒体形象地称为“创客”。他从来就坚信,亿万民众的创新、创造,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与精神面貌。

  对于我国大力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理认为,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但他每次都会强调,创新不仅指科技创新,同时包括体制机制创新。政府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仍然有巨大空间,仍然可以释放更多红利。

  “创”联接着新与旧。中国经济要实现“双中高”,必须发动“双引擎”。一方面培育打造新引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另一方面改造升级传统引擎,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通过扩大重点民生领域的有效投资“补短板”,为旧引擎找到新出路,这本身也体现出政策取向的创新。

  “创”覆盖了大与小。“双创”不仅带来雨后春笋般的小微企业,大企业通过引入众创、众包、众扶、众筹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不仅服务业,工业企业同样也是“双创”的沃土。总理力推的涵盖大中小企业与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创”打通了内与外。本届政府把创新宏观调控与推进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更加精准有效地实施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对于结构调整中凸显的富余但并不落后的产能,李克强通过“国际产能合作”计划,积极寻求全球市场。他表示,中国有巨大的装备能力,而许多发展中国家有工业化需求,发达国家有高端技术和创意,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把三者需求和利益结合起来,实现“三赢”。这样既可以拉动全球市场需求,也会有力促进世界经济复苏。

  某种意义上讲,“创”的气质,就是改革气质的诠释。李克强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是:“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他同时还说过一句话:“拒绝改革的人可能不会犯错误,但要承担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