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发布暨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我院召开

26.07.2017  09:10
会场
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魏一明主持会议
省社科院院长、偃师蓝皮书主编张占仓作主题发言
偃师市委书记宋义林致辞
偃师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李灵敏出席并讲话
  2017年7月25日,《偃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偃师蓝皮书)发布暨创新发展研讨会在郑州举行。院党委书记魏一明主持会议并讲话,院长张占仓研究员作主题发言,偃师市委书记宋义林出席会议并致辞,偃师市委副书记、市长李灵敏出席并讲话,参与蓝皮书创研等相关人员以及来自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政府研究室、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河南大学等单位和偃师市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与来自省内主流新闻媒体100余人参加会议。
  
  偃师蓝皮书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与偃师市联合研创并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偃师第一部蓝皮书,该书深入系统分析了偃师市2016-2017年经济社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研究了偃师市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举措和成效,并对加快“富裕偃师、活力偃师、人文偃师、秀美偃师、幸福偃师”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偃师蓝皮书主要包括总报告、改革创新篇、产业升级篇、城乡生态篇、文化发展篇、社会发展篇,主要关注当前偃师市在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城镇提质、民生改善、基层党建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实践探索。总报告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分析认为偃师市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有优”的良好态势,预计2017年偃师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
  
  偃师蓝皮书指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是偃师市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收官之年,更是加快“五个偃师”建设的关键之年。偃师市应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9+2”工作体系为抓手,进一步强化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完善功能、统筹城乡,塑造品质偃师新形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生态优先、低碳发展,开创秀美偃师新局面;扩面提标、完善服务,共享小康社会新生活。为加快“五个偃师”建设、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偃师蓝皮书主编张占仓在发言中指出,偃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宝地,如何科学、智慧地协调好洛阳拓展发展空间与偃师市几十万老百姓生存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是省社科院、偃师分院及社会各界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与会各方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对偃师蓝皮书深入剖析偃师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新态势,从多领域、多视角提出的促进“五个偃师”建设的对策建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新形势下加快推动创新发展的实施路径和对策建议进行了深入研讨。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谷建全研究员认为,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智库部门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并指出,随着县域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县级政府要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重视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省政府研究室副巡视员皇甫小雷认为,省社科院把偃师市作为样板编入蓝皮书系列具有独特意义,并指出偃师市下一步应当着重打好定位牌、创新牌、开放牌、产业牌、智库牌、人才牌等“六张牌”。省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四川提出,蓝皮书理论成果要落到实地,加强与地方规划、计划的有机衔接。省财政厅政研室主任胡兴旺认为偃师蓝皮书主报告很有特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指出偃师财政收入稳中有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量居洛阳市各区县前列,增速高于洛阳市平均水平,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张长星认为,经济“新常态”下,偃师应当积极整合创新资源,推动现代服务业提速提质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动能的转换接续。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宋丙涛指出,偃师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要充分挖掘文化特色与优势,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大河网络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庞新升认为,蓝皮书围绕加快“五个偃师”建设做宏观研究与战略思考,对偃师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偃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核心观点
  
  1.十八大以来,偃师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有优”的良好态势。
  
  偃师蓝皮书指出,2016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转型任务,偃师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洛阳市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洛阳市“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和“9+2”工作布局,立足“县域经济排头兵、区域战略支撑点、城乡一体示范区、文化创新先行地、田园生态宜居城”五大战略定位,坚持“持续转型、奋力崛起”“稳中求进、调整优化”,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有优”的良好发展态势,201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46.18亿元,同比增长8.7%,比全省快0.6个百分点。
  
  (参见《偃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p2-p12)
  
  2.预计2017年偃师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偃师蓝皮书指出,预计2017年,偃师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第三产业仍然保持比较活跃的发展状态,工业发展在提质转型上迈出新步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展示出新作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财政预算支出结构更加贴近民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城镇建设成为新热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约束性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参见《偃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p16-p18)
  
  3.扎实推进“9+2”工作布局,探索区域创新发展新实践
  
  偃师蓝皮书指出,偃师围绕洛阳市“四高一强一率先”目标和“9+2”工作布局,结合偃师市经济社会运行特点及发展实际,先后颁布了《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构建现代创新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等十一项文件,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总体布局、行动计划、实施路径、战略支撑和保障体系,按照“围绕体系谋划专项、围绕体系实施项目”的发展理念,推动“9+2”工作布局成为实现偃师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工作抓手。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把创新作为推进偃师调整优化、转型崛起的根本动力和核心支撑,全面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推进企业加强创新投入,东风新能源汽车智能驱动研发平台和洛阳建龙公司分子筛院士工作站申报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企业创新研发平台不断完善;洛阳彤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偃师市恒祥化工设备有限公司等成为省科技型企业。积极引进智能部件、智能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洛阳建园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开发的智能包装中心获批成为洛阳市重大项目,洛阳北易三轮摩托车有限公司引进焊接机器人有效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效益,科技创新对全市智能装备制造的加快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着力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产业研究院、创新联盟等新型创新模式,促进院企合作,尤其是与洛阳理工学院等洛阳市院所高校的创新合作不断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8家企业参加了洛阳市组织的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南•洛阳分赛区赛事,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有序推进。
  
  (参见《偃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p10-p11)
  
  4.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建设启动,大遗址保护助力文化高地建设
  
  偃师蓝皮书指出,在洛阳市的八个国家重点保护大遗址中,偃师市就占有5个,分别是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汉魏故城、邙山陵墓群、丝绸之路。其中二里头遗址和偃师商城遗址全部在偃师市境内,汉魏故城遗址涉及偃师市三个乡镇,分别是首阳山镇、佃庄镇和翟镇,东汉太学遗址、灵台遗址、明堂遗址和辟雍遗址是汉魏洛阳城最重要的部分,均处于偃师市。邙山陵墓群的一部分,在偃师市境内。汉魏洛阳城是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遗址点,偃师市由此还被称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可以说,就大遗址方面,洛阳甲于全国,偃师甲于洛阳。其中,偃师市三个最重要的大遗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和汉魏故城遗址拥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大都处于农村或城乡结合部,面积庞大,遗存众多,内涵丰富,保存良好。二是都经过了长期持续科学的发掘,充分深入的研究,基本厘清了范围布局、文化内涵和城址性质,为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撑。三是都制定了专门细致的地方法规予以保护,编制了保护与展示的规划和方案,也都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和保护。政策法规和管理主体方面的体制机制比较成熟。
  
  目前,二里头遗址发掘取得了重大成果。一是初步探明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都邑的聚落大势。确认遗址现存面积为300万平方米,从明确的功能分区可知都邑建设有极强的规划性。二是发现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已发现的四条大路位于宫殿区四围,呈井字形。大路最宽处达20米左右,相当于现代公路四车道。其围起的空间恰好是勘探发掘所知大中型夯土建筑基址的集中区。这一道路系统既是交通要道,又起着分割城市功能区的作用。三是发现中国最早的车辙。车的出现,在东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由此可知,在商人于殷墟时期引进马车前数百年,中原地区已有用车传统。四是发现中国最早的“紫禁城”——宫城。宫城平面略呈纵长方形,总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宫城面积虽仅为明清紫禁城的七分之一,却将中国出现宫城的时代上溯至距今3600年左右。五是发现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宫室建筑群。超常规的大体量;建筑位于凸起的夯筑台基上,土木结构;复杂的建筑格局,形制方正规整、封闭的庭院式布局、中轴对称。二里头宫室建筑所显现的这些规制,开后世中国宫室建筑之先河。六是发现中国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由于中国土木建筑难以高耸的特性,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宫室建筑不得不向“纵深”发展。多进院落成为中国古代宫室建筑的主流模式。二里头的发现把这一主流建筑模式的源头上溯到了公元前3700年左右。七是首次在宫殿区发现成组贵族墓及随葬的绿松石龙形器。成组贵族墓的发现为解读“妇好墓”等同类遗存提供重要线索。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有助于探索早期王朝最重要的装饰母题——兽面纹(“饕餮纹”)的渊源。八是发现与祭祀有关的巨型坑,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场。发现多处幼猪祭祀的巨型坑位于宫殿区宫室建筑群以北,与随后偃师商城宫城内国家级祭祀场的区位正相符合。巨型坑的发现,为探索商代都邑相关祭祀制度的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九是发现中国最早的大型围垣官营作坊区。作坊区位于宫城正南,与宫城仅以道路相隔,目前可确认东、北墙垣,其内已发现有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制造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这一围垣作坊区,堪称中国最早的国家高科技产业基地。十是发现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作为早期王朝初期阶段的二里头时代,统治者对青铜礼器铸造权保持着绝对的垄断。绿松石器这类奢侈品属于身份地位象征物,其制作和分配也受到高度的重视。
  
  (参见《偃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p208-p228)
  
  5.网络经济发展亮点纷呈,电商产业集聚态势初显
  
  偃师蓝皮书指出,偃师市电子商务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产业发展良好格局基本形成。偃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积极行动、配合联动,“政府引导、部门实施、行业监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二是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亮点纷呈。偃师市缑氏镇马屯村以制鼓产业入选淘宝村。目前,马屯村已开设活跃淘宝店铺240余家,电子商务年交易额突破1000万元,符合淘宝村创建标准。此外,根据阿里研究院公布的县域电商指数2015年最新排名情况,偃师位列全国第274名、河南省第5名、洛阳市第1名。当前,偃师全市电子商务企业(网店)达到1000多家,其中通过电子商务认证企业共有4家(通达电缆、致力实业、中达化工和新华书店云书网);全市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达1.5万人,网络销售数量超过11万件。三是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态势明显。偃师市依托上海商贸城C区改造建成电商园区,形成了总建筑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的电商企业集聚区。偃师市确定健稷产业园(河南“万村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为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承办企业,并通过设立偃师农村电商运营中心、建设农村村级电商便利店的形式,积极打造具有偃师特色的O2O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四是电商发展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偃师市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学习电子商务知识的热潮,有关部门先后对鞋业、针织、制鼓等行业企业进行了电商培训,并与相关电商行业代表企业进行座谈,多数电商企业负责人认同、赞成、支持开拓新的营销方式,在电商平台构建、电商人才招引、电商设备投入等方面都非常重视,全市电商发展的浓厚氛围已经基本形成。五是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偃师市酝酿出台了《偃师市关于加快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偃师市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若干扶持政策的规定》等一系列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规定,对偃师市电子商务融入实体经济、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见《偃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p105-p106)
  
  6.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加速推进,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偃师蓝皮书指出,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和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偃师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遵循“以人为本、生态宜居”“规划引领、突出特色”“产城融合、增强活力”“全面统筹、重点突出”“更新理念、创新模式”的五大基本原则,深入研究、通盘谋划,研究出台了《偃师市城市建设提质工程项目库》《偃师市城市建设提质工程行动计划》《投融资方案》《用地保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以及制定了重点针对中心城区开展“还欠账、补短板、提质量、增效益”的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加强以产城融合为重点的吸附能力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承载能力建设,以公共服务为重点的服务能力建设和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重点的文化能力建设,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促使城市建设面貌更上一层楼。
  
  预计到“十三五”末,形成超百亿元的市场化融资能力,形成较强的吸纳社会资本能力,形成洛阳投资增长点和建设支撑点;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创新,统筹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地上和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显著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成为“新兴产业之城”“夏商文化传承之城”“滨水生态宜居之城”;构建以中心城区为引领、镇区为带动、美丽乡村为依托的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参见《偃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p189-p195)
  
  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特色集群优势显现
  
  偃师蓝皮书指出,对于偃师工业来说,规模持续保持洛阳各区县第一的位置,传统工业比重较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更为迫切。2016年以来,偃师市贯彻落实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举措,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纲要》、《河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围绕洛阳提出构建“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等战略部署,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轻重工业看,如图2所示,2016年以来,轻重工业增速明显分化,4月份以来,轻重工业增速反转,轻工业增速明显加快,重工业增速持续放缓,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254124万元,增长5.4%;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028303万元,增长13.9%。轻工业高于重工业8.5个百分点。
  
  偃师市产业集聚区在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特色产业集群效应凸显,三轮摩托车产业、光伏材料产业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产业链条,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产品销售渠道广阔,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偃师市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一是形成了特色的产业集群。大运、大阳、长江、建设、珠峰、轻骑、五羊等国内知名摩托车企业均在偃师市产业集聚区设立了生产基地,形成了较高的产业聚集效应。偃师市产业集聚区作为全国最大的三轮摩托车产销基地,2014—2016年三轮摩托车年产量均超过100万辆,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0%。二是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条。三轮摩托车产业在集聚区方圆3公里的半径内,汇聚整车及零配件企业182家,形成了快捷高效的“半小时及时供应圈”,一辆整车生产,所有零部件30分钟内即可送达生产线。新能源产业形成从原材料硅砂——单多晶硅——铸锭——拉棒——切片——电池组件——太阳能电站——LED新光源生产的完整产业链。三是形成了广阔的市场网络。偃师市产业集聚区三轮摩托车远销国内国外,占领该行业最大销售份额。截至目前,集聚区内三轮摩托车企业共设有销售网点3000多个,销售人员1.3万余人。国内方面,三轮摩托车企业在除了港澳台以外的各个省全部设有经销网点;国际方面,三轮摩托车集中销往中亚、东南亚、拉美、非洲等地区和国家。四是实现了劳动力就地转移。三轮摩托车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偃师市良好的产业基础,积累了众多劳动能力强、劳动效率高的产业工人。目前,偃师市产业集聚区共有从业人员3万余人,仅三轮摩托车企业就转移当地劳动力万余人左右。
  
  (参见《偃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p82-p96,p122-p139)
  
  8.社会治理“偃师模式”亮点突出,民生建设飞速发展
  
  偃师蓝皮书指出,社会治理“偃师模式”亮点突出,一是实施网络问政加强网民监督。偃师市成立“网民诉求事项议事领导小组”,下发《偃师市网络宣传和舆情处置工作考核奖惩办法》等,积极收集和回应网民诉求,有效促进了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的提高。2011年,偃师市建立“偃师民声网”,招聘偃师籍知名网友担任“民生网网络监督员”,将管理权限完全下放到网民手中,将网站打造成了群众表达诉求、政府倾听民意的重要渠道。几年来,偃师市网络问政发展态势良好,偃师民声网成为豫西地区活跃指数最高的政府论坛之一,群众信访量明显下降,社会大局日趋稳定。偃师网络问政以“偃师民声网”为依托,以官办民管、联合上线、互动问政、最新网讯为主要特色,搭建了政府与网民良性互动的沟通平台,体现了偃师市政府“给权于民、执政为民”的工作理念,是新媒体时代创新社会治理,提高政府治理水平的有益探索。二是创新诉前调解实现三方共赢。2014年4月,在偃师市委政法委、综治办的指导下,偃师市人民法院联合偃师市司法局,推出了“人民调解进驻法院”工作新模式。通过设立诉前调解中心,将矛盾化解的关口前移,使法院案件数量得到分流,案件处理周期缩短,各类司法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不仅使群众办事变的方便、快捷、高效,还大大降低了人民法院工作压力,实现了群众、社会、法院三方“共赢”局面。据统计,自诉前调解中心成立至今,共受理案件718件、结案546件,其中调解成功400件,无一反弹、反复和反悔,调解效果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2015年偃师法院结案率位于全省法院系统前30名,人民调解在法院工作中日益发挥出它强大的作用。
  
  偃师蓝皮书同时指出,偃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坚持抓好发展与改善民生并重,着力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促进全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加快提高、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十二五”时期,偃师民生投入持续增加,累计达到83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的71.2%,民生建设获得飞速发展。包括教育事业实现快速发展,总体发展水平处于洛阳地区领先地位;城乡居民医疗卫生条件显著改善,卫生信息化建设走在洛阳市前列;就业形势基本保持稳定,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远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硕果累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稳步增长,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等。
  
  (参见《偃师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p292-302,p262-p277)
  




摄影:赵戈
责任编辑:沐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