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点儿张驰:草根创业者在风口下的自我修养

19.06.2015  19:13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自从雷军提出这个说法后,创业者趋之若鹜,然而,真正飞起来的并没有几个。在更多的时候,我们去听成功的创业者分享,听到的是故事;而有时候,我们去听听正在路上的创业者分享,听到的便是真实的体会。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机会、资本、环境都很多;这也是个最坏的时代,互联网进入红海,任何行业和模式不断迭代,给草根创业者的机会很多,但窗口期绝对是越来越短。这是一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草根创业者——张驰的观点。

    张驰是一个88年的年轻创业者,PR出身,但却是个产品型创业者。他是社交网络的原住民,曾活跃于新浪微博,后重事金融,2014年开始互联网金融创业,创立垂直于证券市场投融资平台的鼓腰包,三个月流水3000万。2015年1月带着改变人类借钱习惯的目标和希望借助社交帮助靠谱的年轻人真正低成本获得帮助的初心,发起全球首款社交借贷应用——借点儿。2015年4月,借点儿demo初成,2小时获得丰厚资本闪电天使投资,成为史上最快获得天使投资的互联网金融项目。

    6月6日,在MC创投梦工场和中国青年天使会共同主办的全国25场巡回创投活动北京站现场,张驰以“草根创业者在风口下的自我修养”为主题,跟大家分享了一个草根创业者从产品角度出发的四点思考,以下为内容整理。

     第一个思考,我想谈谈模式空间的问题

    对互联网风口而言,在座的不管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是有很高的敏锐度的。风口背后带来的变革、带来的机会、带来的资本,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什么样的模式适合草根创业者和草根团队去做呢?你有没有匹配这样的空间的能力去做呢?我觉得是作为创业者一定要思考的。

    拿互联网金融板块来说,一大波同质化的P2P,股权众筹窗口期已很小,当然并不是不可能,也会有一些能力特别强的创业者突出重围,但是很有难度,在风口下最激励的板块需要面对的同质的竞争和资源的聚集。

    对于草根创业者,我想提出另外一套思考:在选定的风口领域里,是否有窗口更宽一些的细分模式,是否有关注还不够密集的细分切入点。我带着这套思考,我发起了借点儿,在主流的P2P都走大数据征信的时候,我们选择走另外一条路,通过社交来做征信;在大多数平台都在抢理财用户的时候,我们重熟人借钱的尴尬切入,并且演化出了社交借贷的模型,去挖新的用户。

     金融的本质是对风险定价,让掌握知识的人承担风险,获取利润。这个“知识”的核心是信息,对一个人的风险界定。社交反哺金融可能会是另外一条路,这个模式,美国没有,中国也没有,有想象力也伴随着很大的挑战。

     第二个思考,是核心团队基因属性

    用我自己的案例讲,2014年底我做了第一个互联网金融项目——鼓腰包,2015年3月份断腕停掉了。当初我决定做这个项目时切入点是我第一个思考,在寻找P2P细分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个板块。这个项目谈不上失败,流水来看还是不错的,没有融资和推广,仅靠SEO两个多月把流水做到了3千万。这个时候我发现问题来了,随着资金量跟市场的扩大,背后的风控以及对资金链的运作是这个模式的核心,而这不是我们团队基因。

    我的团队是屌丝文化基因,擅长线上的产品和运营,严肃的证券配资我们不匹配的,瓶颈和风险开始骤增,带着这个思考,我最后选择了停止鼓腰包。

    而借点儿有什么不同呢?它是一个有温度社交的金融平台,是一个完全去中心化、去担保机制的玩法。需求方依托自己在社交中个人信用,自发去筹款,自发营销,发挥微信成熟社交链的传播能力,并回馈健康的回报,以最低成本达到借款需求;出借方用社交中的信用去评估是否可以借钱给他?可以借多少钱给他?这本身是双赢的过程,相比于其它金融产品又充满了温度。

    这样一个思考造就了史上最轻的金融平台,没有风控,却全民征信;没有催收,却社交防范。人群是更普遍的年轻人,帮助他们传播口碑、积攒信用、改变关系,是一个对我们更有吸引力并适合的事情。

     第三个思考,我想讲一讲场景

    最近有一个特别深的体会,虽然P2P出现了几千家公司,但真正可看的公司不多,但是在一些特别的场景,我们看到一些特别的产品。比如说顺丰金融,由于快递的场景、供应链的场景,衍生出了全新的C端理财通道和供应链金融;另一个例子是58钱柜,将租房和考驾照这些广泛年轻人的刚需变成金融产品,这都是场景下的创新。

    场景里,借点儿又创造了什么价值呢?熟人之间借钱,也是一个特定的场景,有很多痛点和需求,碰巧移动互联网的成熟,社交网络普及,如果再加上社交去做征信和数据沉淀,相信可以将熟人借贷这个场景往前推一步。

    这个场景里,借点儿不是从理财的角度做互联网金融,而是从朋友间的互帮互助的角度来做,在私下除了社交金融我们还给自己一个定位——有偿社交互助平台。

     第四个思考,就是载体

    我们的互联网载体从PC端转到移动端,而随着项目数量的增加,现在的APP移动流量带来的红利已经在大幅下降了,而且成本极高。给同在创业的小伙伴一个建议,多多关注一下WEBAPP,尤其是中国的创业者有一个得天独厚的载体:微信服务号+H5。在这个环境中,基本的用户体验都可以达到,用户门槛最低,又有成熟的社交链,获取流量和激活流量的成本降到最低。

    今天,我是以一个正在路上的创业者的角度,跟大家分享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它们是否正确我现在无法肯定,但会在借点儿项目往下走的过程中,一步一步进行验证。

编辑:闫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