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协调发展奔全面小康

14.01.2016  23:15
      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全面”,难亦在“全面”。

        “全面”既要城市繁荣,也要农村兴旺;既要物质丰裕,也要精神丰富;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协调”发展理念,是指导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把“金钥匙”。

        河南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历史关头,又进入调整转型、补齐“短板”的关键时刻;既要应时合势抢抓发展机遇,又要关注民生力促社会进步。要与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我省的“协调”发展任务艰巨而繁重,需要攻坚克隘,用滚石上山的精神拼上去。

        “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平衡性。”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植入”协调的理念,持续健康发展,“协调”十三五,河南任重道远。

        注重协调调出经济发展新天地

        回望2015年,对于濮阳市清丰县农民陈九选来说终生难忘。打拼多年的他终于在濮阳市城区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在城市安下了一个新家。

        陈九选“暖暖的幸福”缘于濮阳市支持农民购房的“新政”。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濮阳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抓住住房这一关键,当地先行先试,对进城购房农民给予每平方米100至200元补贴,鼓励农民落户城市。

        这仅仅是全省各地“十二五”期间着眼协调发展,着力“补齐短板”的一个缩影。

        省委书记郭庚茂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块短板会影响整个木桶的容量。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委书记要把统筹兼顾作为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总揽全局、把握大局,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决不能偏执一端、顾此失彼。

        “十二五”期间,面对人口多、基础弱、底子薄的基本省情,河南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协调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

        速度与质量更加协调。预计全省GDP从2010年的2.3万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近3.8万亿元,增长60%以上。三次产业比例从2010年的14.2∶57.7∶28.1发展到2014年的11.9∶51.2∶36.9,产业结构更加协调,一、二产业占比逐渐降低,三产占比逐年提高。到“十二五”末,全省服务业比重较2010年提高8个百分点以上,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街)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网络经济大省建设步履坚实而矫健。

        发展与民生更加协调。“十二五”期间,全省财政“蓄水池”越来越满,公共预算财政收入从2010年的1381亿元到2015年超过3000亿元,为河南抓大事谋大事干大事增添了“底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014年,全省民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4.8%,近四分之三的钱都用在民生上。2015年上半年,民生支出同比增长15.1%,主要用于教育、医疗、就业、环保等方面。

        城市与乡村更加协调。“十二五”期间,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38.8%提高到46.6%,每年大约有200万人从农民变“市民”,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镇居民就业形势喜人,全省累计新增就业670万人;农村脱贫攻坚迈出阔步,67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剪刀差”日益缩小,城乡和谐发展的画面渐次展开。

        发展与生态更加协调。如今在许昌,沿着市区的清潩河散步,观清清河水,看宜人景观,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昔日“臭水沟”成为如今的“景观河”,清潩河的变迁正是我省实施环境改善工程、促进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一个生动写照。“十二五”期间,我省大力实施“蓝天、碧水、乡村清洁”三大工程,让广大人民切实分享环境改善带来的益处。

        回眸“十二五”,我省“协调”出了动力、合力与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省的区域发展还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并存、社会公共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短板”依然存在,“补长”在今后更长一个时期还需持续。

        统筹兼顾构筑平衡发展新格局

        迈进“十三五”,统筹兼顾,构筑平衡发展新格局,河南协调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的殷切希望。

        加快中原发展,促进中部崛起,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做出新贡献。这是李克强总理对河南的谆谆托付。

        更高的要求意味着河南应肩负更大的责任。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必须进一步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依靠“协调”,统筹推进全面小康的伟大历史进程。

        “一带一路”战略是国家、地区之间协调发展的创举,河南正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东联西进、贯通全球、构建枢纽。2015年12月24日,郑合高铁正式拉开建设大幕,为全省“米”字快速铁路网画上一“捺”,成为我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做强优势做大贡献的新的战略支点。

        “上合”会议在郑州成功举办,彰显出郑州国际商都的现代风范;洛阳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开封全力建设新兴副中心城市,打造郑汴一体化升级版。全省18个省辖市因地制宜协同发展,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构筑“一极三圈八轴带”发展新格局,依托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以郑州为中心的“半小时”核心圈、“1小时”紧密圈和“1个半小时”合作圈,形成辐射八方的米字形城镇产业发展轴带,使中原城市群成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南北呼应、共同支撑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区域,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发挥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

        河南城镇化率偏低,是全面实现小康面临的最大难题。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在中西部地区闯出一条新型城镇化的路子,为全国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是河南肩负的重大责任。科学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河南关键是要解决好超过5000万的农民问题。

        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省城镇化率要达到56%,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我省城镇化率年均增长近2个百分点,要实现1100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任务艰巨。必须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强化住房和就学牵动,完善社会保障、农民权益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进城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只顾城市忽略乡村,绝不是城乡协调发展。必须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坚持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让农民也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协调发展。

        协调之道,“软”“硬”兼顾是“正道”。经济发展了,精神生活更需要丰富多彩。曾诞生老子、庄子、韩非子、列子的中原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历代中原儿女。“愚公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激励着当代河南人民砥砺奋进。“十三五”期间,必须统筹兼顾,建设“书香中原”,实施“中原人文精神”系列工程,创新“中原文化丝路行”等活动载体,让中原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强化理念唱响全面小康主旋律

        推进协调发展,重在把握规律,重在强化理念,重在创新方法。

        协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但在当前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时时会看到一些“不协调”现象的存在:

        重城市建设忽略农村建设投入,城市不科学不合理的大拆大建,劳民伤财,农村基础设施缺乏投入,看病、上学、生态建设欠账较多,城乡发展不协调;

        重经济增长轻生态保护,引进投入大、污染重的企业,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

        收入增加了,生活滋润了,鼓了钱袋子空了脑瓜子,精神无聊空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协调……

        凡此种种,都折射出对协调发展规律认识的缺陷,忽视发展“陷阱”的存在。实现协调发展,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协同意识、补短意识,把协调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全省上下协同努力。

        “全局赢是最大的赢。”“整体赢是最好的赢。”新年伊始,省发展改革委明确提出要协调推进重点经济体制改革事项,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向纵深发展。这是增强协同意识、提高发展耦合性的重要体现。在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各项改革措施必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协调推进,才能激发内生动力,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惠民。“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把更多资源用来补短板、强优势、增后劲,投入到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事业,提高发展均衡性,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使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迎着2016年的曙光,省长谢伏瞻在新年贺词中坚定地表示,要全面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着力拓展发展新空间,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统筹平衡、着力防范化解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努力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