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水相依,看河南如何让绿色融入城市生活

27.05.2014  11:05
          在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人工湿地中的芦苇正随风摇曳,老人和儿童在湿地岸边的林荫道上悠闲地散步。在漯河,沙澧河沿河昔日的脏乱差早已消失在片片绿林之中。
              近日,《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新闻采访组抵达河南,感受林业生态建设给这里带来的惊喜变化。
              人工湿地,水润城市添生动
              一座人工湿地公园的出现,不仅为郑东新区CBD提供了一处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而且还为这座城市平添了几分生动。
              郑州市属全国严重缺水型城市之一,为改善郑东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郑东新区在CBD如意河畔投资建设了大型人工湿地公园,用于净化如意湖的水质。
              湿地公园占地约4万平方米,主要负责处理郑东新区如意湖水系内湖水,日处理水量1万立方米,最大日处理水量可达2万立方米,是目前全国城市生态湿地水体处理系统中水处理能力较大的人工湿地工程之一。据了解,如意湖水容量为30万吨,湿地公园1个月就能把湖水净化一遍。
              湿地公园的4个角各有1个跌水曝气池,每个跌水曝气池供应两组湿地生态处理系统。首先,水泵将如意湖水抽到湿地公园跌水曝气池,湖水经跌水曝气池充氧除铁后,依次流经一级生物塘、一级碎石床、二级生物塘和二级碎石床,最后通过生物塘和碎石床完成除氮脱磷后自然流回如意湖。碎石床的作用,就是通过碎石和植物发达的底下根茎网过滤湖水杂质,流回湖的湖水可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级标准,使如意湖水系内水体经常保持在国家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城市生态景观用水的循环利用,有效地保证了如意湖水系的水质和水量。通过湿地公园实现的水循环利用,年节约水资源300万立方米以上,相当于目前郑东新区自来水总量的1/3。
              人工湿地还利用湿地内的绿色植物和水,为市民营造了一处美丽的休闲观赏景区。
              在湿地公园里,各种水生、陆生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形成多层次的植物景观,吸引了许多市民来这里休憩。记者看到,生物塘和碎石床里栽种的主要是浮水、沉水、挺水类水生植物。碎石床内有芦竹、香蒲、芦苇、水葱、水竹等。生物塘里面栽种的是睡莲、荷花等,这些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能很好地吸收或者分解污水里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在人行步道两侧,各种景观树种相互搭配。
              目前,已向市民免费开放的人工湿地公园,正用它的生动为城市提供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空间。
              绿林片片,提升城市生活质量
              “真没想到,河南还会有像江南一样的风景!”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组在漯河市沙澧河采访时发出如此感慨。
              近年来,漯河市在沙河、澧河的开发建设中,致力于将两河四岸建设成独具滨河特色的生态长廊、风景长廊、文化长廊、休闲长廊,工程总面积81.48平方公里,项目总长100.9公里,分为“三个五年计划”实施建设。
              整个沙澧河开发建设一期工程,岸线全长36公里,占地面积432公顷,总投资约39.6亿元,经过5年的开发建设,共建成29个风格各异的主题游园,栽植各类乔灌木和花草近500万株,共种植草坪389万平方米,总体绿化面积429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82万平方米。整个地区融自然、亲水、生态、人文特点于一体,种植树木1万多亩,空气质量标准达到国家二级。
              “原来,周边的房价每平方米也就1000多元,现在因为沙澧河两岸的树木成林后,空气好了,环境美了,观景房卖到每平方米6000多元。”从小生活在漯河的小刘告诉《中国绿色时报》记者。
              绿色带给沙澧河沿河两岸还有很多。
              在开发建设之前,沙澧河沿河两岸是漯河市脏乱差较为集中的区域,沿河景观、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河两岸的企业直接把脏水排到了河里,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市容市貌和沙澧河两岸的交通与防汛。
              通过政府的有效治理、搬迁污染企业,在沙澧河风景区建成后,沿河两岸已形成一个碧水穿城、林茂花艳、景色怡人的生态漯河、宜居漯河。目前,漯河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二类水质,沙河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三类水质,水中还出现了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