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产业疏解 北京将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19.02.2016  13:05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市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阶段。北京将实现“在疏解中发展、在调整中提升”,在更高水平上推动经济和信息化的科学发展。在日前召开的2016年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上,北京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做出如上表示。       启动工业整体转型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过去的一年中,北京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抓住产业调整疏解、结构升级、布局优化等中心任务,实现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7%,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增加值下降7.2%,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2%,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       2015年,北京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在高精尖产业构建中取得新突破。《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出台,提出了“三四五八”发展战略,以正面清单的方式,向社会回应了北京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的问题,为北京市未来5~10年高精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导。同时,一大批高精尖成果相继落地。       依据《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今后北京制造业将聚焦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疏解一般性产业,以培育发展高精尖产业为先导,着力调整优化首都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辐射带动区域共赢发展。       此举意味着,北京将主动放弃大而全的产业体系,重新定位在产业价值链体系中的位置,做出新的战略选择。未来北京制造业的核心,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创新发展的问题。北京制造向北京创造转变将是一次质的飞跃。       据了解,行动纲要提出了北京创造2025总体思路,即紧扣制造业创新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题,坚持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方向,突出“由北京创造”主线,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构建产业生态为基础,以创造高精尖产品为核心,实施“3458”战略计划,推动北京制造业向高精尖产业转型,将高精尖产业打造成为新时期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重要支撑,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增长引擎。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张伯旭指出,2015年京津冀在产业协同发展中迈出了新步伐,坚持禁限和疏导并举,关停退出326家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超额完成全年任务。以共建产业园区作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突破口,对外发布《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推动首钢京唐二期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北京·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式启动,会同药监部门在全国开创医药企业异地监管新模式;深入推进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全力打造“中国数坝”。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建成市政务服务大厅云平台,全市政务信息统一大数据格局初步形成;“首都之窗”在全国省级政府网站评价中连续九年位居榜首;改版北京网,实现百余项业务直接在网上办理;加快推动利用北京通整合市民服务卡,发布地方标准,将京医通纳入北京通范围,全年发放北京通卡约535万张;20家企业入选2015年全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名单,数量全国第一。       为在优化发展环境中实现新提升,北京市与财政部门共同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已完成母基金和首批11支子基金的设立;正式运营北京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枢纽平台网络,培育推广以北京工业云、中航爱创客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制造创新服务平台。       高精尖特征愈发明显       张伯旭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市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阶段。北京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需要突出抓好技术创新、标准创制、品牌创建、政策创造,实现“在疏解中发展、在调整中提升”,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北京经济和信息化科学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2016年,北京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将加快产业调整疏解,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完善政策机制,加快完成产业退出疏解任务,加强重点合作园区的建设;贯彻落实《北京行动纲要》,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发挥好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的撬动和引领作用,制定好配套政策,培育好首批代表性强的高精尖项目,尤其是远郊区县要抓住契机,立足区域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平台,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大技术改造升级力度,加快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同时,加快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城市升级版: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建设,抓好市行政副中心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支撑民生和城市服务的能力,强化信息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瞄准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深化“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发展,抢抓智能制造制高点,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军民融合发展。       相关报道           北京主动谋划区域产业转型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系统主动谋求发展方式转变,深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京津冀区域内主动谋划产业转型,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方向升级。       五年来,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3%。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高端产业进一步向城市发展新区和市级以上开发区集中,一般制造环节向北京周边加快疏解。首钢、北汽、金隅、三元等一批重点企业主动在津冀区域布局,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随着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与“十一五”末相比,2014年北京市工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34%和28.7%,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5.4%,为0.52吨标煤,处于全国最好水平;水耗下降26.6%。2013~2015年累计关停1006家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削减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约1.7万吨。开展企业清洁生产,近三年累计压减约200万吨工业燃煤,完成5240蒸吨工业企业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       在创新驱动方面,2015年,北京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612个,比“十一五”末增长一倍。全市工业投入研发经费234亿元,比“十一五”末提高1倍以上。集成电路核心设备、12英寸65纳米刻蚀机、离子注入机、京东方自主研发液晶面板技术等一批创新成果涌现。中小企业创投引导基金总规模达61.7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超过90%。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民生和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发布《“智慧北京”行动纲要》,累计完成552万户铜缆网络光纤化改造,具备光纤接入能力的用户约1000万户,基本实现全光纤网络覆盖;4G基站累计达4.1万个,基本实现城区、乡镇及行政村的全覆盖。开通信用北京网,城市信用环境指数保持全国第一。建成1672个星级智慧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建设中国软件名城,在全国率先建成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和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累计完成4.4万台北斗终端的安装应用,北斗导航应用水平继续领跑全国。   中国工业报记者 杨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