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智慧农业”重构农业产业链

24.12.2015  23:28

      “农,天下之大业也。农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禾中控股集团董事长、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赵银虎在发言的一开始就说出了这句话。

  赵银虎表示,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传统农业将从分散化的传统小农经济到农业现代化,再到大规模的机械化,最终进化到融合互联网的高度智能化的智慧农业模式。智慧农业的出现,将对我国农业生产带来颠覆性的改变,这也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智慧农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转型之路

  赵银虎指出,中国农业已经进入以互联网和现代科技为主要特征的3.0时代,微电子和软件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农资流通、育种育苗、植物栽种管理、土壤及环境管理、农业技术服务等多个方面实现了程序化和互联网的参与。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农业信息化应用范本,可以让“互联网+农业”为现代农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但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还相对薄弱,农村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拥有计算机的农民家庭和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不足三成,还有70%以上的农民接触不到互联网技术。另外,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大多还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

  对此,赵银虎指出,未来智慧农业将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拓展农村信息服务覆盖范围,扩大信息资源聚集规模,加强信息服务载体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市场运作机制,构建信息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提升农村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将是摆在农业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互联网+智慧农业”实质是重构产业链价值体系

  农业产业链贯通资源市场和需求市场,是由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不同服务功能的企业或单元组成的网络结构。而传统农业产业链存在协调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阻碍了农业竞争力、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难以实现资源利用、科技应用等方面的规模经济,影响到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转型升级。

  赵银虎认为,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农业”的实质性问题,正是要重构农业产业链的价值体系。他指出,要延长产业链的长度,促使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增加;要增加产业链的宽度,使得产业环节和产品功能得以扩充;要扩大产业链的厚度,实现农业生产资料由低效益行业向高效益行业配置。具体而言就是,一是应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应完善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三是应建立信息支持技术和信息咨询交流制度;四是应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五是应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而这关键就在于如何对互联网技术进行运用。

  “我认为‘互联网+’对农业产业的改变不仅仅是营销层面,还可以改造生产环节,管控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确保产品品质,最终将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打通,实现农业和三次产业的融合,从而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让广大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业产业链重构带来的利益增值。”赵银虎这样对记者说。他建议,重构新型农业产业化体系,应培育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发展引领有效、支撑得力、网络健全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链接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

  此外,赵银虎还表示,借助“互联网+”手段还可以开创大众参与的“众筹”模式。这一方面可以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打破小农经济制约农业发展枷锁的利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农地确权、农技推广、金融服务、农村管理等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