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力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
“互联网+”是一个新事物和传统产业的融合;“互联网+农业”是一个全新的变革;在“互联网+”的语境下,应加快培育扶持一批既懂互联网又懂农业的新农民……
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九届中国(廊坊)农产品交易会上,“互联网+”成为多场高峰论坛和专题讲座的主题。专家认为,“互联网+农业”本质上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现代农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三农”的数据化和在线化,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引进物联网技术来推进农业技术的革新变革,我认为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了,是非常好的时期。”北京大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陈东敏认为,推进农业物联网有很多重大的挑战,需要在农业商业模式里进一步研究,使这个产业良性地动起来。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道亮认为,“互联网+农业”最本质的就是如何把农业变成在线化和数据化,本质就是要通过互联网和农业的生产要素,如土地、肥料、种子、科技等统一优化配置组合形成一个新的业态。这种新的业态一定是对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服务方式、农民生活方式、组织方式实现一个全新的变革。
“‘互联网+农业’,是要素的重新配置和组合,那就要牵扯到主体,就是农户和企业,牵扯到资源土地,牵扯到资本和金融,牵扯到市场与信息,牵扯到技术与人才,牵扯到体制。”李道亮认为,因为“互联网+农业”一定是对过去体制的一个否定,如果没有否定那就打破不了过去的传统,所以说本质应该是创新和思维。
不过,李道亮指出,现在“互联网+农业”在城市里面做得很好,但很多IT企业感觉自己对农业几乎没有什么概念,这些人如果作为主力军进入这个行业,加上农民经营的分散性等,对需求的了解不够,会存在一系列问题。
“‘互联网+农业’是一个新事物和传统产业的融合,那它必然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其最大的问题通常就是木桶效应,最短的板决定整个水平。”李道亮说,必须找到切入点实现盈利模式。
“更本质的是商业模式。要做好‘互联网+农业’,必须做到政府得民心、企业实现盈利、农民得到实惠。”李道亮说。
“所需投资较大也影响了信息技术在我省农村的推广。”河北省农业厅巡视员张文军表示,目前农业物联网产品多数是研发产品,成本较高,应当鼓励大型的IT运营商进军农业。同时也希望农业物联网产品能被纳入农业补贴序列,助推这个行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培养信息化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时候需要大学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推动。”李道亮说,应该把农民变成一种职业,而不再作为一种身份。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表示,在“互联网+”的语境下,新农民正在涌现,但他们的队伍还不大,力量还不强,应加快培育扶持一批既懂互联网又懂农业的新农民,帮助他们成为农业产业的主力军,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