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互联网泡沫六大区别
“两会”之后,“互联网+”主题概念受到热捧,科技和网络股一路暴涨连创历史新高,场外资金源源不断向股市集结,投资者基情澎湃难以自持,从市场表象来看,这一轮“互联网+浪潮”的确与十多年前的“互联网泡沫”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不过,如今的互联网环境和2000年的时候已经大不相同。
2000年时期,无论是广告、宽带、物流等都处于发展极不完善阶段,缺乏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如今,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比以往更加清晰,比如游戏、广告和电子商务、智能家居等,各个聚集到人气的互联网企业获得收益均有方法可依。笔者看来,本轮互联网+浪潮与上一轮互联网泡沫在本质上具有六大区别:
第一 用户人数改变
2000年全国能上网的计算机只有350万台,网民只有890万,对大部分人来说,互联网还是镜中月、梦中花,如今互联网用户和移动网络用户都突破6亿,智能应用已经全面普及,用户扩散至社会的各个群体。
第二 互联网市场改变
2000年,中国互联网在海外上市的是新浪、网易、搜狐等新闻媒体平台,2014年在纳斯达克敲钟的是阿里巴巴、陌陌、京东等互联网企业;2000年,不需要产品和用户,只要拿着一个印着.com 的饭碗就能到处要到钱,现在的互联网企业已经形成了产品、渠道、消费等成熟的盈利模式。现在约90%的上市科技企业是挣钱的,而在互联网泡沫最高峰时,赚到钱公司的比例只是勉强达到了50%。
第三 战略地位改变
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三次提及了互联网发展,并且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是互联网发展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次数最多、篇幅最重的一次。从国内来看,电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影响,并且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欧美日韩,实现了弯道超车;从国际来看,欧美发达国家无不重兵布局互联网。在此背景下,中国没有理由不积极行动起来。因此,互联网必然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大趋势,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
第四 传统产业改变
互联网泡沫是对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公司本身的膜拜,那时所谓的互联网只是网络经济中的一个工具,而不是网络经济的主体,它并不能主导、主宰社会经济。这一轮“互联网+”浪潮的核心则是互联网后面的“+”,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就像电力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许多行业发展的动力,未来互联网也会像电一样,作为一种生产力工具,带动所有传统产业的升级。
第五 制造业观念改变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计划时,还同时提出了《中国制造2015》的顶层规划战略,用意不言自喻。李克强总理强调,“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结合目前“互联网+”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渗透、再将工业4.0、机器人和自动化等概念延伸开来,我国的制造业正在向智联、智产、智享的高端制造升级。依托于中国‘智’造,“互联网+“概念将最终坐实。
第六 参与主体改变
上一轮互联网泡沫的参与主体是个人投资,甚至出现有人辞掉工作专职炒股的现象。而本轮助推科技和网络股上涨的力量以机构投资者为主,风险投资和基金等在这一轮上涨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在所有的投资机构中,笔者进一步发现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的动作最为迅速,率先明确推出以中国“智”造为投资主轴的基金产品,力争把握中国经济转型和制造升级带来的投资机会。
综上六点,笔者认为,此次的互联网+浪潮其核心就是通过互联网化带动传统制造业的效率、品质、创新、合作与营销能力的升级,并培育更多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这些领域将成为未来经济的主导,中国“智”造无疑才是A股市场的最大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