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之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
发展才能自强,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下定决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实现更健康、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1.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快速发展起来。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出现了“唯GDP(国内生产总值)”、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目前我们遇到的资源过度开发问题、环境污染严重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等,都与此密切相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要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
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经过三十多年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么大的块头、这么大的底数,再追求两位数的快速发展是不现实的。而且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也不容许我们再盲目追求这样的高速度。此外,解决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需要把增速调整到合适的“挡位”,留下余地和空间,确保经济行稳致远。
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二〇一三年九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央看一个地方工作做得怎么样,不会仅仅看生产总值增长率,而是要看全面工作,看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效”。要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在增长率上进行攀比,以生产总值全国排名比高低,搞层层加码,追求过快的速度。
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并不是说不重视经济增长了,而是要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发展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否则就没有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也不会有社会大局稳定。但单纯追求增长,不注重质量和效益,不注重环境,这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
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总的方向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化解产能过剩。我国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尤为明显。比如粗钢、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的产能,都占到全球产能一半左右,有的甚至更高。这些行业产能利用率普遍很低,浪费十分严重,资源环境难以承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将来付出的代价必然更大。”转方式调结构是我们发展历程必须迈过的坎,要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原则和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途径,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结构升级、社会稳定等多重因素,稳扎稳打开展下去,决战决胜打好调整经济结构、化解产能过剩这场攻坚战。化解产能过剩要更多使用经济手段,更多运用市场机制的办法,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决定的都交给市场和企业,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作出判断,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2.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论断,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一九九二年,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我们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看出,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经过二十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现在,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主客观条件具备,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深刻理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论断,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
一是要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思想上更加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行动上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
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制度保障。
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再为中国这只大鹏插上两只新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二是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不是说政府就无所作为,而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水平。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三是要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也不是简单地让市场作用多一些、政府作用少一些的问题,而是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要松绑支持,不要去干预;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要坚决管,管到位,管出水平,避免出问题。要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只告诉市场主体不能做什么,至于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变化作出判断。要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
3.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
“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二〇一四年一月六日,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这样的号召。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国际经济竞争甚至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从国内看,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总量排在世界前几位,但没有先进科学技术支撑,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不堪一击。所以说,科技创新至关重要。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
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如果只是跟在别人后面模仿,那么就永远不可能缩小差距。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培养了一支宏大的科技工作者队伍,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我们有理由、有底气树立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自信。要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更要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
要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4.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必须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府支持保护,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搞好粮食储备调节,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高度重视节约粮食,从娃娃抓起,从餐桌抓起,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食品安全关系群众身体健康,关系中华民族未来。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要重视农村“三留守”问题,搞好农村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重视空心村问题,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及时反映和协调农民各方面利益诉求,处理好政府和群众利益关系,从源头上预防减少社会矛盾。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富裕农民,就是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民务农收入;提高农民,就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确保农业后继有人;扶持农民,就是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创造良好务农条件和环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不能如期实现,很大程度上要看扶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加大投入力度,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注重增强扶贫对象和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5.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取得显著进展,二〇一三年城镇人口达到七点三亿,城镇化率达百分之五十三点七,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城镇化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两亿多进城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没有享受同城市居民完全平等的公共服务和市民权利,“玻璃门”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地方城镇建设规模扩张过快、占地过多,盲目“摊大饼”问题突出,对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在城镇化刚步入中期阶段的时候,许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减弱,水土资源和能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相当一部分城市建设规模和速度超出财力,城市政府债务负担过重,财政和金融风险不断积累;城市社会治理体制和水平滞后于人口流动、社会结构变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趋势,一些地方城市病的兆头比较明显,社会稳定面临许多挑战。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既面临巨大机遇,更面对诸多难题。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在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路口,必须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切实把握正确的方向。
第一,要把握住指导思想。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确定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把胃口吊得太高,更不能提出难以兑现的承诺。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更不要去搞大跃进、大干快上、一哄而上。
第二,要把握住发展质量。坚持把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摆在突出位置来落实。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第三,要把握住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坚持优化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城镇化发展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方方面面。必须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扎实落实好各项任务。一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坚持自愿、分类、有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有序引导增量人口流向,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二是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三是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解决好城镇化的资金保障问题,改变寅吃卯粮、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状况。四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优化宏观布局,按照“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一张蓝图干到底。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科学设置开发强度,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五是提高城镇建设水平。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六是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加强宏观管理和规划引导,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不断提高城镇化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樊欢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