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工学院: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推进学校“二次创业”
中原工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校“大类招生、交叉培养、外语突出、协同育人”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思路,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以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工作推进学校“二次创业”。
试点实施大类招生,初步探索跨学科“交叉培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2018年,学校选择了15个专业按6个学科大类进行大类招生试点,拓宽专业覆盖面,探索通才教育。提出对所有本科生进行“交叉培养”的目标,鼓励学生在完成自身主修专业课程的同时,通过自主选修方式进行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的学习,为此,学校开设交叉学科知识模块课程(线上、线下两种模式),结合双学位培养,为所有学生提供交叉培养机会。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学校不断集聚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从课程、平台、教师三个方面入手,拓展教学时空,增强教学吸引力。从2015年起,每年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慕课建设和优质课程引进,目前已立项建设83门基于慕课理念的在线开放课程;2018年,引进世界先进的校内网络教学平台,根据需要进行二次开发,形成了与已有校外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互补的网络学习空间。积极推行学习过程管理,严格考核评价,自2014年起,全面取消“清考”制度;2017年,要求各类基础课程逐步实施教考分离,并且每学期对近20%的考试课程试卷进行校内自评;自2018年9月起,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课程作为试点,推行过程考核,采取阶段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考试成绩占比不低于60%;出台了《中原工学院关于加强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工作的指导性意见(试行)》,每名任课教师都将按照要求,对所授课程开展过程性考核。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校不断完善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建立了校、省、国家三级学科竞赛项目立项和管理机制,学科竞赛已蔚然成风,成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新机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以来,共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193项,2018年首批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5项。大学科技园被省政府认定为首批河南省双创基地,被河南省科技厅认定为首批“省级众创空间”,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修订《中原工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出台《中原工学院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及相关细则,严格执行新入职博士青年教师三年不上课制度,实施“111”培养模式,即至少完成1年时间的助课和育人工作(实行坐班制),培养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真本领,1年时间的学术研究工作,提升科学研究真水平,1年时间的协同创新和国际化工作,练就社会服务真能力;制订《中原工学院教师公派出国访学(研修)管理办法》,要求访学教师至少全程学习1门访学高校相关学科专业核心课程,在访学结束后,承担该课程的双语或全外语教学任务;参加研修教师学习结束后,至少1门课程使用学到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技术,回校一年内,申请1项省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或公开发表1篇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大力支持国内外短期先进教学法培训,计划从学院教学副院长开始,分批组织教师赴国外参加培训,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出台《中原工学院教师(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实施办法(试行)》,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把尺子”,实现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级评价。加大对教学突出贡献和优秀业绩的奖励力度,在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中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依据,进一步激励教师潜心本科教学和深化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增强教学岗位教师的归属感和吸引力。
科学建立校内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包含学生学习发展质量标准、教师教学工作质量标准、教学管理工作质量标准在内的“三维”教学质量制度体系,成立了由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教学院(部)、教学条件保障部门、教学质量监控部门等组成的多维教学质量组织架构,建立了院校两级督导专家和校内自评专家队伍,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八评、三查、二督导、二报告、一信息员、一认证“832211”教学质量评估监控体系。自2013年至今,共完成579位教师、540门课程、15个实验室、38个本科专业的校内自评,以及全校每年10%的毕业设计(论文)和每学期近20%的考试课程试卷的校内自评工作。
(中原工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