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古建图鉴③丨塔寺晚钟今何在?凤台寺塔讲述一段古老传说
【编者按】春日的河南,绿意盎然,繁花盛开。当姹紫嫣红的春色邂逅古朴雅致的古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落英缤纷,生成了一幅灵动的春日胜景,让人不禁感慨鬼斧神工和巧夺天工的完美融合。大河网策划推出《春日古建图鉴》系列报道,邀请广大网友共睹身边古建筑的风采,感受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大河网记者 莫韶华
对于老新郑人来说,对凤台寺塔和卧佛寺塔都非常熟悉,一个驻守新郑西门,一个蹲守新郑南门,陪着一代又一代人长大,成为童年儿时的记忆,新郑市文物局文物科科长王凯就是其中之一。
3月29日,在接受大河网记者采访时,王凯回忆称:“小时候没少去攀爬玩耍,后来虽然进不去了,但是凤台寺塔被纳入洧水公园中,环境变好了,来这里锻炼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了。”
河水萦绕 晚钟远扬 曾为新郑古八景之一“塔寺晚钟”
凤台寺塔位于新郑市区南的一座土台上,北临洧水,碧波潋滟,东西南三面翠谷环绕,春日里花吐芬芳、蜂飞蝶舞。高台上林木苍翠,雨天烟云缭绕,所以才会有新郑古八景之一的“塔寺晚钟”之说,正所谓“层峦叠嶂尽葱茏,秀色横铺蔽日彤。毕集凤凰鸣绿野,煚辉塔寺响黄钟”。
按凤台寺塔处旧志记载“俗乎凤凰台,建寺其上,曰凤台寺”,寺内有佛殿、僧房等殿宇辉煌,塔在寺内,今寺已毁,唯存此塔。
凤台寺塔始建具体年代不详,据新郑县志载为宋元丰三年建,但据塔上题记和建筑风格可以看出该塔建筑年代当为北宋中叶。
据王凯介绍,凤台寺建筑群体有殿堂数十间,另有佛塔和寺钟。院内古柏桂树,树龄逾数百年。另有密县名士赵御众书六棱形石经幢。寺内有文昌庙、准提阁,是明末生员高翼之建。还有河南提学秦百里所撰《重修文昌庙碑记》。北临双洎河处,有凉亭三间,供游人小憩和欣赏溱洧景色。寺院南面有僧人墓数座。
“旧时凤台寺殿宇辉煌,竹林交映,河水萦绕,晚钟远扬,香火盛时住有僧众二十余人,为新郑八景之一。凤台寺自民国以来已无僧人居住,殿宇年久失修,加之抗日战争和驻军破坏,于民国三十年前后寺毁,仅存砖塔一座。”王凯介绍。
凤凰衔书台相传“仓颉造字”诞生于此
凤台寺塔塔身九层,六角形,叠涩出檐,通高19.1米,第一层有一门,朝东,进入塔心室为六角攒尖顶,并有仿木斗拱。进入第二层券门,经过157厘米的通道,导入第二层六角形的塔心室。室壁竖直呈筒状,在室壁上凹砌脚踏,可登至第八层。九层以上有塔刹,大部已毁,现存砖制刹座。
塔身之下有地宫,其周围填夯土。塔基地宫平面随塔身作六边形,其中心与第一、第二层塔心室完全垂直照应。地宫建筑结构与塔身部分的塔心室基本相同,六角攒尖顶。在地宫东壁上辟半圆拱券门,地宫内壁面上用黑、红、黄三色,绘制出各种人物花卉、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提起凤台寺塔,就不得不提塔旁边刻有“仓颉造字台”字样的石碑,背后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典故。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统一华夏后,感到用结绳记事的方法已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就命仓颉想法造字。仓颉带着使命和黄帝河图洛书,独自定居洧水南岸的高台上开始了前无古人的造字历程,苦思冥想难寻方法。
有一天,仓颉眼望苍穹,忽见一只五彩凤凰飞过,掉下一片有一个蹄印的树叶,刚好被经过的白髯飘飘的老人看到这一幕,他接过树叶看了看说:“这是貔貅的蹄印,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蹄印,万物各有差别,万物都有特点。”
仓颉茅塞顿开,仰观天文,洞悉星辰圆曲;平瞻陆地,体味山峦起伏;俯视江河,感悟龟甲纹理。鸟翼、兽迹,着意模仿;龙纹树影,尽情收摄。又参考河图绿字,详察契刻画符。所以,天地万物尽收眼底,星辰山川囊括腹中,比类象形临摹成文,形声相益描绘为字,竹片绢帛刻画做书。
为了纪念仓颉造字之功,后人把这处高台称为“凤凰衔书台”,宋朝时建庙“凤台寺”,寺里有座“凤台寺塔”。
历经千年风雨沧桑 千年古塔修缮一新
王凯说,很多新郑人对凤台寺塔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就像新郑的地标一样,讲述着悠悠历史。
1986年11月21日,凤台寺塔成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塔身破损,塔角塌落,多处出现裂缝,并略向西倾斜,为了更好地保护凤台寺塔,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新郑市文物局委托郑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凤台寺塔本体加固维修方案》,于2018年3月正式开工,8月完工。
修缮后的凤台寺塔,屹立在双洎河畔,壮观雄伟,塔身外檐每层犄角处悬挂风铃,微风吹过,响遍四野,悦耳动听,仿佛在诉说着不老的传说。(视频图片:王凯 时伟超)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