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月三门峡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县域发展情况对比简析

08.12.2015  16:34

1-10月,三门峡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经营状态总体平稳,实现营业收入42.87亿元,同比下降1.7%,降幅进一步缩小,较1-9月缩小1.4个百分点,比上半年缩小3.5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6%,比1-9月提高了2.1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分区域来看,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资源条件、设施建设、产业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各县(市、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现就各县(市、区)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一、各县(市、区)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情况对比

(一)从单位数量上看

截至10月底,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44家。其中,湖滨区29家,渑池县46家,陕县11家,卢氏县5家,经济开发区12家,义马市24家,灵宝市14家,产业集聚区3家。

截至10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41家。其中,湖滨区9家,渑池县7家,陕县5家,卢氏县2家,经济开发区4家,义马市8家,灵宝市4家,产业集聚区2家。

(二)从营业收入上看

1-10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小幅下降,共实现营业收入42.87亿元,同比下降1.7%。其中,湖滨区实现营业收入9.29亿元,同比增长1.3%;渑池县实现营业收入5.27亿元,同比增长13.7%;陕县实现营业收入1.43亿元,同比下降58.4%;卢氏县实现营业收入0.38亿元,同比增长7.7%;经济开发区实现营业收入18.80亿元,同比增长0.9%;义马市实现营业收入3.15亿元,同比增长0.8%;灵宝市实现营业收入3.62亿元,同比增长15.2%;产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0.92亿元,同比下降15.2%。除陕县和产业集聚区同比下降外,其他县(市、区)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均处于增长状态。各县(市、区)企业数量较少,部分大型企业营收增减对整个地区影响较大,陕县的中央储备粮三门峡直属库受国家托市粮等宏观指令性政策影响,1-10月营业收入大幅度下降导致陕县整体营收下降幅度较大。

1-10月份,三门峡市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54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湖滨区1.00亿元,同比增长11.9%;渑池县0.37亿元,同比增长47.6%;陕县0.34亿元,同比增长7.2%;卢氏县0.06亿元,同比增长7.2%;经济开发区8.05亿元,同比增长4.7%;义马市0.51亿元,同比增长15.8%;灵宝市2.95亿元,同比增长25.1%;产业集聚区0.26亿元,同比下降25.7%。除产业集聚区外,其他县(市、区)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均保持增长态势。

(三)从行业指标看

行业门类

单位数(个)

1-10月营业收入(亿元)

全市

144

42.8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63

14.91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5

10.52

物业管理和房地产中介服务业

6

0.0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5

12.96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1

1.1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9

0.56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5

0.2

教育

0

0

卫生和社会工作

10

2.14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0

0.37

全市144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63家,实现营业收入14.91亿元,同比下降9.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5家,实现营业收入12.96亿元,同比增长9.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家,实现营业收入10.52亿元,同比下降5.9%。三个行业门类企业数占全市规上服务业单位数的64.6%,实现营业收入占比达到89.6%。

分县(市、区)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主要集中在渑池县和湖滨区,但两个县(市、区)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该行业门类下,渑池县35家企业全部为道路运输业,共实现营业收入4.67亿元;湖滨区9家企业中有5家道路运输业企业、1家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业企业、2家仓储业企业和1家邮政业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7.51亿元。两个县(市、区)相比,渑池县规模以上企业数较多,但行业单一、企业规模较小;湖滨区规模以上企业数少,但行业分布均匀,规模较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分布较均匀,但营业收入主要集中在经济开发区和灵宝市,两地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0.92亿元,占全市该门类营业收入的84.3%,这主要是由于两家政府投资背景的企业数据较大、增长较好、拉动作用明显。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家单位全部集中在湖滨区和经济开发区,这与该行业特殊的统计隶属关系以及城市集聚发展离不开。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数量少,县域分布不均匀

目前,三门峡市有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国家点)144家,其中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国家点)41家,在全省18个地市规上企业数量排名中比较靠后。从县域分布看,现有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渑池、湖滨区和义马市3个县(市、区),三个县(市、区)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数占全市单位数的68.8%,其他县(市、区)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卢氏县仅有5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分布较均匀,数量最多的三个县(市、区)分别是湖滨区9家、义马市8家、渑池县7家,三个县(市、区)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数占比为58.5%。

(二)服务业增长低迷,县域发展不平衡

1-10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处于负增长状态,增速超过10%的仅有渑池县和灵宝两个县(市、区),其余县(市、区)均小幅增长或负增长。从营业收入规模看,经济开发区、湖滨区两区占比较大:两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65.5%,其中经济开发区占比达到43.9%,但两区增速分别仅有0.9%和1.3%;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两区占比为66.9%,其中经济开发区占比为59.5%。

(三)结构性矛盾较突出,行业发展不均衡

三门峡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邮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少数几个行业。服务业规上单位大多还是传统服务业企业,互联网、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等新兴行业以及教育等高附加值行业发展滞后,企业少规模小,导致无规上企业;文化艺术业、娱乐业等产业虽有规上企业,但整体规模较小,很难带动全市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分县(市、区)看,渑池县、陕县结构性矛盾最为突出。渑池县46家规上服务业企业中35家为道路运输业企业,道路运输业实现营业收入占渑池全县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88.5%;陕县11家规上服务业企业中有5家为道路运输业企业,但营业收入中中央储备粮三门峡直属库一家独大,占全县规上服务业营收的49.6%,全县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基本看一家企业“脸色”。

三、发展建议

(一)加快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

县域服务业发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不只是一个城镇规模扩张、空间扩大的过程,而是要立足统筹城乡,由“物的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集聚、人口的聚集。从三门峡市目前各个县(市、区)发展情况对比来看,经济开发区、湖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总量优势明显,城市集聚作用凸显。人口相对集中的渑池县、义马市、灵宝市等县(市、区)服务业发展态势较好。各县(市、区)要从县域环境资源条件出发,促进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将服务业的发展与人口集聚、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推动服务业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二)健全质量更高、结构更优的县域服务业发展体系

各县(市、区)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一批特色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清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力强、财政贡献率高的服务业主导行业,发挥特色服务业竞争优势。渑池县可结合道路运输业发展优势,整合资源,做大做强运输业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带动整个县区服务业的发展,同时链条行业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业以及租赁业发展空间也较大。卢氏县生态资源优势明显,以此为依托的旅游业发展前景良好。全市服务业发展要适应我国经济阶段性发展特征和运行规律,整合县域服务业发展特点,优化全市服务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现代高成长性服务业,实现质量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常态”。

(三)鼓励县域服务业创新发展

各县(市、区)可借助“互联网+”发展的良好契机,创新发展,围绕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推动“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工业”深度发展,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智慧物流等相关服务业新型发展模式,支持县域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元创新发展,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培育壮大产业竞争新优势。灵宝苹果、卢氏核桃、义马煤矿等特色产业可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探索领域。

(四)抢抓绿色转型、城市升级的发展契机

新常态是经济减速转型提质的新阶段,也是绿色发展提质的新契机。大量实践证明,一个地区拥有生态资源优势往往更有发展前途和发展后劲。三门峡现阶段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加快城市转型发展步伐,着力打造休闲文化城市,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快速增长、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率升级的良机。各县(市、区)要充分利用发展契机,积极推动生态服务业以及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把生态比较优势转化为生态竞争优势,切实把服务业的发展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结合起来,为全市发展做贡献,也为县域服务业发展抓良机。

(五)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动县域协同发展

在区域一体化日益加强的趋势下,县域服务业发展应立足自身禀赋,主动突破行政地域边界,以区域市场为主导,在更大范围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内进行资源配置,形成跨区域的协作机制。陕县更名陕州区,一城两区的架构必将推动陕县城区发展尤其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各县(市、区)应充分利用自身空间节点优势,多渠道、多形式地融入大三门峡的协同格局,构建功能互补、分工合理的区域发展体系,明确自身在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和角色分工,优化发展空间和产业功能布局,主动承接中心城市的人口、产业转移,联动城乡融合发展,寻求服务业发展新领域、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