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法人单位发展情况分析

10.03.2016  11:52

法人单位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要来源和载体,其总体状况和结构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结构特点。本文根据2015年基本单位数据对全市法人单位总量、结构变化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从法人单位角度解读三门峡市经济结构变化情况,并就进一步促进单位增加、优化布局提出建议。

一、法人单位分布现状与特点

(一)单位总量稳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三门峡市委、市政府狠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结构、促转型取得了一定效果。据基本单位统计调查资料显示,2015年末,全市共有法人单位23364个,比上年增长11.0%。从产业构成来看,第一产业法人单位1623个,占全部法人单位总数的6.9%,比上年增长16.4%,居三次产业增速之首;第二产业法人单位3759个,占全部法人单位总数的16.1%,比上年增长0.2%,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最多,共17982个,占全部法人单位总数的77%,比上年增长13.1%。三次产业法人单位比例由2014年的6.6:17.8:75.6优化为6.9:16.1:77。法人单位结构的改善,凸现了三门峡市行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二)区域间单位发展不平衡,市县区之间差异明显

从法人单位区域分布看,受自然环境、区域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三门峡市各县(市、区)的法人单位数量存在着显著的差距。按法人单位所在的行政区划,2015年末,在全部法人单位中,湖滨区、灵宝市和渑池县的法人单位分别为5739个、4761个和3733个,分别占24.6%、20.4%和16.0%,合计占全市的61%,相对占比较高。从各县(市、区)法人单位增速来看,三门峡经济开发区、义马市分别比上年增长24.1%和17.2%,增长较快。

(三)传统行业占比依然较大,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

从行业分布来看,在全部法人单位中,从事批发和零售业单位6779个、占29.0%;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单位3653个、占15.6%;制造业单位2134个,占9.1%,三个行业合计占53.7%。从法人单位行业增速来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分别为231个、899个和777个,分别比上年增长66.2%、28.6%和19.4%。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布法人单位情况表            单位:个

    

2015年

2014年

增长量

增长(%)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

23364

21041

2323

11.0

 农、林、牧、渔业

1623

1394

229

16.4

 采矿业

788

861

-73

-8.5

 制造业

2134

2164

-30

-1.4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87

170

17

10.0

 建筑业

650

556

94

16.9

 批发和零售业

6779

5781

998

17.3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636

545

91

16.7

 住宿和餐饮业

489

440

49

11.1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31

139

92

66.2

 金融业

108

117

-9

-7.7

 房地产业

589

509

80

15.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388

1211

177

14.6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777

651

126

19.4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324

275

49

17.8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463

397

66

16.6

 教育

899

699

200

28.6

 卫生和社会工作

1089

1058

31

2.9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557

496

61

12.3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3653

3578

75

2.1

(四)企业法人总量继续增长,占比提高

   企业法人是全部法人单位的主体,是社会财富主要的、直接的创造者,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机构类型分组来看,单位类别结构继续优化,企业迅速发展。在全市法人单位中,企业法人单位16672个,比上年增加2040个,增长13.9%,占全部法人单位的71.4%,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主体地位突出且进一步增强;机关、事业法人单位3053个,占13.1%,比上年增加192个,增长6.7%;社会团体和其他法人单位3639个,占15.6%,比上年增加91个,增长2.6%。

  (五)内资占绝对地位,私营企业发展迅速

2015年末,在全市16672个企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16639个,占99.8%,比上年增长14.0%;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企业33个,与上年持平,占0.2%。在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207个,占企业法人单位的1.2%,企业个数比上年下降16.5%;私营企业10847个,占65.1%,比上年增长12.8%。有限责任公司2767个,占16.6%,比上年增长21.8%。与上年末相比,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私营企业提高0.6个百分点。数据表明,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占据企业法人的绝对主力,占比超过八成以上。全市私营企业正发挥着自身优势,展现出自身活力,它的蓬勃发展对满足人们需要,增加劳动力就业,活跃城乡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总体偏小,规上单位不足

2015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以内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企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重点服务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分别为646个、179个、172个、278个、166个和60个,分别只占同行业法人单位总数的20.8%、27.5%、29.2%、4.1%、1.6%和12.3%。而年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达到14659个,占全市企业单位总数的87.9%;从业人数在50人以下的企业共15203个,占企业单位总数的91.2%;从业人数在300人以上的企业只有274个,仅占1.6%。“四上”企业单位数量少,小微型企业占比高,反映出多数企业经济实力薄弱,整体规模竞争能力仍然相对不强,亟待发展壮大。

(二)依托资源发展特点明显,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

在全市工业法人单位中,依托资源发展产业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单位少、技术力量薄弱。工业法人单位主要集中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31个)、有色金属矿采选业(391个)、非金属矿采选业(255个)三个行业,单位合计占到工业法人单位的41.1%,显示出明显的资源依赖性特点。而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57个)、仪器仪表制造业(23个)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5个)行业单位合计所占比重仅为3.1%。

(三)新兴服务业所占比重仍然偏低,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从服务业单位结构看,全市服务业偏重于传统行业,直接用于扩大和提升现代服务业有效供给和需求的比例较小。在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中,仅批发零售业(6779个)就占到法人单位的37.7%。而增幅位居前四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31个)、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777个)、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24个)、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88个),总计仅占法人单位的15.1%。可以看出,新兴服务业所占比重不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弱,质量和水平还有待加速提升。

三、对加快全市基本单位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加快发展动力转换

  “十三五”时期,是三门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复杂严峻,转型发展必须适应新形势,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要紧紧围绕“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城市、休闲文化城市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完善城市及周边园区规划和功能,将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功能突出、关联性强的服务业配套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集聚区,推动企业集群集约发展,促进发展动力转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二)优化发展环境,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法人企业要发展,政府部门除了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规范的服务外,还需要发挥好桥梁作用,形成政策导向,积极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一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要全面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构筑对外开放新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和有序竞争,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家来三门峡投资兴业,使实体经济数量快速增长。二是进一步优化融资环境。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和鼓励创新各类融资模式,支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政府鼓励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拓展实体经济融资渠道,使实体经济迅速壮大。三是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环境。鼓励创新创业,重点抓好政策扶持、平台建设、典型培育、技能培训等关键环节,实打实地为企业和创业者服务,使更多的科研项目和成果在三门峡落地转化。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一是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催生更多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型企业,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使之成为三门峡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引领经济发展潮流。二是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运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有机融合,逐步构建起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装备制造业为核心、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三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低能耗产业发展步伐,降低高耗能行业的比重,减少企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以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四是推进产业互联网化。用物联网技术对现代服务业进行创新升级,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开启现代服务业新模式,实现与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融合发展。

(四)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是加大对现代服务业产业项目的投资和招商力度,争取有更多的地区性总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物流中心和结算中心等企业到三门峡市落地经营,努力实现全市服务业发展新突破。二是大力发展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就业容量大的文化休闲旅游业、社区服务业、健康养生服务业,与科技进步相关的创意设计、咨询策划、信息咨询、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三是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如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电子商务、广告、会展等服务业,进一步扩展服务业领域,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