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铺垫注册制改革 IPO过会率升至九成

15.04.2015  13:47

      今年以来,IPO过会率的快速上升,或许与即将落地的注册制改革有关。除“持续盈利能力”不再成为IPO被否的原因外,发审委对募集资金项目的审核关注也在减少。

      在强调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紧推进注册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证监会IPO审核关注点与企业过会比例均已悄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4月10日,证监会网站公布主板发审委第71次以及创业板发审委第28、第29、第30次会议审核结果,在当天的四次发审会上,共有八家拟IPO企业上会,除一家企业取消审核外,余皆获通过。而在此前的4月8日,五家拟IPO公司上会也全数通过。事实上,自2015年以来,IPO过会率呈明显升高态势,已达90%以上,这与前两年的过会率情况不可同日而语。与此同时,此前曾将诸多上会企业挡在IPO大门外的“持续盈利”问题也已不再构成过会的主要障碍。

      IPO过会率明显上升

      据上证报统计,截至4月10日,今年证监会发审会已审核97家企业的IPO申请,其中仅三家未获审核通过,占比3.09%;另有三家企业暂缓表决,占比3.09%;其余91家企业都通过审核,占比93.81%。此外,还有三家企业先后被取消审核。最新的如4月10日,广东天波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被取消审核。不过,取消审核并不意味着过会无望,如曾在2月6日被取消审核的四川中光防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后于3月27日被安排重新上会,并顺利过会。

      与2014年以及之前年度相比,2015年以来过会率明显上升,被否率大幅下降。2014年,证监会共审核了120家企业IPO事宜(另有五家审核会后事项),其中十家被否,占比8.33%,109家通过,占比90.83%,一家暂缓表决。

      事实上,2014年相较此前年度,过会率已经有所提升。业内人士表示,这或许与2013年暂停IPO,并对排队公司进行了财务抽查有关。经过这轮审查的“大浪淘沙”,以及漫长的等待,在宏观经济下行期,能够留下来依然坚持IPO的企业质地一般都不错。

      记者注意到,从2006年到2012年,证监会IPO审核通过率较为稳定,虽然表面上维持在75%至85%的过会率,然而由于一些发行人在申报过程中已意识到自身难以通过发审会,因此有许多主动撤回材料。所以实际通过率长期保持在三分之二的水平。

      从2006年至2014年这八年合计来看,总审核家数1986家,其中过会1331家,实际审核通过率为66.85%,约三分之二。

      今年以来,IPO过会率的快速上升,或许与即将落地的注册制改革有关。自注册制改革方向明确以后,将IPO发行从事前监管后移,强调信息披露的充分完整,突出中介机构的作用,着力于事后责任追究等渐成监管共识。

      “持续盈利”问题已无碍过会

      查看今年以来仅有的三家IPO被否企业,与以前年度最大的不同在于,没有对拟上市公司持续盈利能力的质疑。企业经营起起落落,有赔有赚,要求每家企业都持续盈利无疑与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不符。事实上,对持续盈利能力的要求也是许多拟IPO公司财务数据不真实的主要原因。放眼全球资本市场,这一标准显然并不被广泛采用。

      记者注意到,去年11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明确指出,要“抓紧出台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取消股票发行的持续盈利条件,降低小微和创新型企业上市门槛”。

      为落实这一部署安排,今年以来,包括证监会主席肖钢在内,监管层不断吹风,表示持续盈利能力不再是审核的要点。相反,审核的关注点主要是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合规性。

      上述市场化改革趋势,已在2015年一季度的发审会审核结果中有所体现。梳理历年IPO被否原因可以发现,在2013年以前,持续盈利能力是拟上市企业被否原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问题。然而,在2015年截至目前被否的三家公司中,主要涉及关联交易、同业竞争等公司独立性问题以及会计核算问题,三家被否公司都存在这两类问题;其次是规范运营以及信息披露问题,持续盈利能力则没有被列入其中。

      根据一些保荐人提供的资料,各年度IPO被否主因略有差异,但逃不脱三大方面:如2010年前三大因素依次为持续盈利能力(47%)、独立性(20%)和募集资金用途(11%);2011年前三大因素依次为持续盈利能力(52%)、募集资金用途(17%)和独立性(16%);2012年前三大因素依次为独立性(31%)、持续盈利能力(25%)和募集资金用途(3%)。(记者 朱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