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拨款相差20多倍“211、985”背后深思

19.11.2014  12:30

  近日,中南大学校长透露教育部将取消“211”“985”工程建设。这一消息后虽被教育部否认,但引发了全社会对“211”“985”工程的再次关注。已经走过了近20年历史的“211”“985”工程,虽然在促进中国高校水平、能力提升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211”“985”在获得国家科研经费拨款、学生就业方面的“含金量”越来越大,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未来走向值得关注。

  “211工程”、“985工程”分别是国家在上个世纪末先后提出的高校重点建设工程。

  事实上,两个工程不仅给高校划出了“三六九等”,更决定了大学的“贫富”——它的背后就是教育经费拨款。高校对“211”“985”的角逐,说白了就是对专项经费的争夺,这笔可观的经费既有国家拨款又是省级配套,入围与否对高校的发展是天壤之别。

  这从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占高校科研经费的比重中可见一斑。2013年,作为“211”“985”序列的清华大学科研总经费最多,为39.31亿元,财政拨款为27.75亿元,占了70.6%,而非“211”“985”的高校科研经费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学,4.6亿元中仅有26.1%为财政拨款,约1.2亿元,两者科研经费所获的财政支持相差23倍多。

  记者调查发现,人们不满的并不是“211”“985”学校本身,而是背后隐藏着的高校改革之问。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教授黄崴说,“985”“211”的产生在当时中国教育资源有限,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与西方差距大,需要集中资源办好一部分高水平大学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一些教育专家也指出,近20年前制定的“985”“211”工程,与现今的中国高校的发展现状并不完全适应,并且容易引发一些弄虚作假、教育“懒政”等“副作用”,应该尽快做出相应的调整。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