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第一辆5吨级军用载重卡 8个月改写车史

19.08.2015  09:39
程瑞苔、李洪德两位老人参观馆藏的“655”军车

  □记者 陈骏 李彬/文 吴国强/摄影

  核心提示 用8个月的时间一扫笼罩17年的阴霾,结束了中国重型加农榴弹炮(下简称加榴炮)需要依靠“洋车拉”的历史。49年前的8月16日,一辆墨绿色涂装,代号为“东方红665”(下简称“665”)的军用卡车从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今一拖集团)正式下线,成为新中国第一台自产5吨级载重越野军车。49年后的一个午后,两位当年参与“665”军车设计制造的老人相约来到东方红农耕博物馆,在馆藏一辆“665”军卡前驻足良久。“当年多少小伙子、大姑娘,如今都和我们一样‘老朽’了,看着它就会想起我们年轻的时候。”在“665”军车49岁生日时,记者走访了多位当年参与过该车设计、制造及使用的“相关者”,为您揭秘中国第一代军用载重越野卡车的诞生之路。

  要让中国的火炮用上自产的牵引车

  1966年春节前夕,26岁的李洪德便早早地买好了回东北老家的车票,自1964年从吉林工业大学(今吉林大学)汽车系发动机专业毕业分配到一拖后,他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

   “不行,可不能走啊小李,这几天有重

  要任务你要参与。”刚买过车票没几天,李洪德所在单位一拖设计处发动机组党支部书记龙潜的一句话,犹如一盆冷水浇到了迫切希望回家的李洪德头上,龙潜所说的“重要任务”,便是“665”,中国第一辆越野载重军用卡车。

  在1966年之前,中国尚没有制造5吨级越野载重卡车的能力,当时军方使用大口径重型加榴炮提供牵引的车辆主要由法国的贝利埃、GBC以及前苏联乌拉尔375D等进口汽车构成。

  “那时候外汇多金贵啊,一台GBC当时要12万-13万美元,我们国家那时候还有很多人饿肚子,这些车对我们而言实在是太贵了。”后担任过一拖集团分管汽车工业副总工程师的李洪德告诉记者,由于当时国家“底子还很薄”,需要大量的军车,如果依靠纯进口代价实在太大。更为重要的是,国防工业始终依靠他国提供帮助“总不是个事儿”,军方遂向当时的国家计委和第一机械工业部提出了研制国产5吨级军用载重卡车的研发要求,让“中国的火炮得能用上自产的车去拉”。

   农机单位”承担起军品研发重任

  据李洪德介绍,国家最早的想法是建造履带式牵引车,因为一拖具有生产履带式拖拉机及各类柴油机的经验,但一开始这一决定还曾饱受争议。

  “那时候大家都觉得拖拉机产品都‘傻大黑粗’的,而汽车是个很‘精致’的东西,又是军品,不少人都怀疑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李洪德告诉记者,国家的决定当时受到不少业内人士的质疑,但面对这种对一拖生产能力的怀疑,时任国家农业机械部部长的陈正人给予了一拖充分的信任,“听说部长在开会时‘拍了胸脯’,说‘我们一拖水平并不低’,有能力造出自己的军车”。

  “其实拖拉机是纯正血统的‘越野车’。”与拖拉机、汽车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李洪德告诉记者,对于车辆研发、制造而言,拖拉机和汽车没有“谁高谁低”的问题,对于厂家的设计、生产能力都有着同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