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河南人被誉为"国宝级演员",50岁的他终于红了!

18.01.2018  22:22

喜闻乐见,这仍是个“老戏骨”教“小鲜肉”做人的时代

赵立新,是谁?

想必这个问题在2017年,没多少人能回答上来。看看百度指数,之前他的词条是一条无限趋近于0的折线,直到今年,才有个两个陡然而来的“峰值”。

赵立新1968年出生于郑州,并在此长大。他是中国内地影视、话剧男演员、也是导演、编剧、教授,主持人。

虽然赵立新本人之前没有广泛的热度,但他参演的影视作品,可谓是响当当。

▼《芳华》里文工团的宁政委

▼《我不是潘金莲》里面的县长史爱民

▼在《绣春刀》中他饰演韩旷

▼在《猎场》当中他是集团老总涂方至

▼还演过《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沈一石

▼《芈月传》中的张仪,让他收获了“战国郭碧婷”的称号

此外还有许多知名作品,但他大多都以配角亮相,于是“国宝级配角”的称号,也就慢慢落在他的头上。

但又不得不承认,他每次都能贡献出精湛的演技。通过为数不多的戏份和台词,让观众牢牢记住他。曹可凡曾这样评价他:

但真正让他在大众认知层面名声大噪的,还是芒果卫视的配音节目《声临其境》第一期。那个日期也正好与他百度曲线的第一个峰值相吻合。

这次,他完全用自己的声音,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赵立新,直接把观众给听懵了。用“惊为天人”来形容也不为过。

节目里他一共配音三段(其中一段没有播出)。第一段是经典的《魂断蓝桥》,他采用标准的译制片腔调,声画统一,咬字准确,节奏沉稳,情感拿捏的更是恰到好处。

这架势更是凸显专业范儿。手紧握,放在与胸口齐平的位置。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表达心声”、“跟心同样的位置你才能那样说话”。

听完这段,看看观众的反应

惊叹的惊叹,花痴的花痴

可以说是“声色可餐”了

第二段《功夫熊猫》,处理得更是神了!

你以为只是循规蹈矩的中文翻译?

不存在的!他直接用英文原音!

看看嘉宾的反应,可谓“一座皆惊”!

方正的翻译腔,规范的英语原音,你以为他的功夫只到这儿了?

错,除了这套正统的,诙谐的路数他也能驾轻就熟。这段《大话西游》的唐僧配音,他“神还原”了夸张的港片语调。结束后,全场哗然,纷纷称赞:像!太像了!

看看他对细节的把握和处理多么精致。注意嘴型,孙悟空出手打到唐僧的瞬间,他的声音戛然而止。

打call,大拇指,都是你的!

你以为这就完了?才艺表演刚刚开始好吗?

在后台与前场观众简单的互动,他就轻松秀了一把四国语言。

被请上台后,一段难度系数100颗星的话剧《父亲》,他火速入戏,张口就来!

这情绪,这语速,说是“连珠炮”有异议吗?

不放松,认真对待任何一段表演!不敷衍,绝对的全情投入!不信你看这潇洒的一跪!完美定格!

看到这,有人就说,背词儿谁不会啊!人家“报菜名”速度不是更快。

不好意思。《父亲》这部话剧全戏有三万七千多字的台词。

而且没改动之前是四万两千多。

而记住这些词,不是多么惊奇的事儿。这是基本功,是最低门槛儿!如果做不到,索性就不要混了。

嘉宾说他“上台就是来秀才华的”。他直接回道:你觉得我的才华还用展示吗?

对啊,横溢出来的,正是“才华本华”好吗。

你以为这是高傲卖弄夸耀?以为这是装腔作势的炫技?但我告诉你,这只是为了节目效果的聪慧幽默。真正的赵立新不仅外型绅士,骨子里也满是谦逊。

把让全场惊掉舌头的表现,云淡风轻的概括成“雕虫小技”。这才是他的真实想法。

虽然《声临其境》让赵立新大火。但在之前《见字如面》第二季他就已经证明过,玩儿“音”的,我很厉害的。

看看他朗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如泣如诉,情真意切,一句话就能把观众感动哭。

声临其境》之后,赵立在《吐槽大会2》中穿戴着洋气的礼帽马靴皮裤,又展现出幽默搞怪的一面。“儒雅绅士风格+业务能力过硬+丰富学识傍身”,一时间,迷妹迷弟无数,齐呼“抱走”。到了知天命年纪的赵立新,充分诠释了什么是“别人家的中年男子”,那就是:拒绝油腻,迎接精致。如果不认识我,那是你的损失。

两档综艺,把一位在演艺圈默默耕耘几十年的老戏骨推到了舞台中央。于是赵立新不仅仅只是业内公认的翘楚,更成为大众传播中的“香饽饽”。

但我们都知道,这种成功绝非偶然。翻看他的履历,“是金子总会发光”,“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两句俗套的训诫又清晰的被印证。

1986年,赵立新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因为在校学习成绩优异,赵立新大二那年被保送至俄罗斯全苏国立电影大学(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拿到导演系硕士学位。20世纪90年代初,赵立新毕业后去瑞典,做职业话剧演员,成为第一个考入瑞典国家大剧院的中国人,之后担任维斯塔挪剧院形体指导,乌普萨拉市剧院和斯德哥尔摩阿里翁剧院的演员。2000年,赵立新回国,留在中戏教学。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这个“全能型人才”、“国宝级艺术家”。

这不禁让人想起去年的“达康书记”吴刚以及“姐夫哥”雷佳音。已经成名的大叔们,被“回炉炒了冷饭”,反而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淳香。而这无关情怀,讲求的只是硬实力。

我很高兴看到这样的局面,演技受到认可的“老中年”戏骨,通过某个萌点俘获大众,打造出好感度满分的人设,尤其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认可。之后在光环加持下,继续回归影视,呈现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挤占一部分被鲜肉抠像、数字小姐、五毛特效、脑残编剧把持的影视份额。

潮流浩浩汤汤,江山代有才人,一味的尊崇老戏骨,一味的追捧萌大叔,似乎是“倒行逆施”,但这却是纯属无奈。因为那些羸弱小鲜肉的“烂泥扶不上墙”,在老一辈演员孜孜不倦精进演技的“遮羞”之下,都快让我忘了中国影视会有断代的危险。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