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台胞善行报河南老家 20年捐资助学1700万
杨景尧先生与受资助的大学生谈心
□记者杜文育文图
核心提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中的这句话,用来歌颂杨景尧先生,并不为过。
20年前,长葛市返乡台胞杨景尧先生,在家乡成立“杨景尧文教基金会”,迄今共捐资约1700万元,仅资助长葛市的大学生就有600多名。
仰望着高山,效法着大德。在捐资助学的道路上,92岁高龄的杨景尧先生正奋力前行。
要给咱们长葛争面子
“马上就要开学了,在学校有什么困难,对基金会有什么建议,大家交流一下。”8月20日上午,长葛市后河镇“景行园”内,手扶拐杖的杨景尧先生,询问坐在对面的4名大学生代表。
“我们在学校以学习为主,也没有什么大的困难。”刘壮壮答,基金会每年正月初六召集大家聚一次,平时联系少,能否增加次数,让大家相互增进了解,也增进对基金会的了解。
“好,这个意见很好。”杨景尧先生笑着答,基金会会考虑实行。老先生接着说,今天是他大病初愈后的第三天,之前在病床上躺了40天,出院时医生建议他静养,所以就不和同学们多聊了。
在别人的搀扶下,杨景尧先生缓缓起身,向4名在校的大学生代表,每人发放2000元助学金。
“大家在学校要好好学习,要给咱们长葛争面子,考研考博。”杨景尧先生握着大学生的手,寄予厚望。
侵华日军打碎大学梦想建学校、设基金会报家乡
1923年,杨景尧出生在长葛市一个书香世家。
“如果不是日军的侵略,我会顺利地读完大学。”回忆往昔,杨景尧先生对大河报记者说,1944年4月,高中毕业考试后,他回家拿钱去重庆考大学,到家后已是夜晚,计划在家住一晚再走。不料日军进村,不准人外出,直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就这样,他错过了考大学的机会。
日本投降后,杨景尧成了一名小学教师。1947年,他去西安加入了国民党部队。1948年,去了台湾。
1962年,身为国民党空军军官的杨景尧退役定居台中市,靠经营影剧院积累了资金。在台湾期间,和在大陆的妻子笃爱情深、坚信能够回家的他,始终没有另娶。
1989年,66岁的杨景尧回到家乡,拥抱着阔别41年的妻子、女儿和儿子,一家人喜极而泣。得知父母已不在人世后,杨景尧大哭一场。“子欲养而亲不待”,杨景尧当时灰心到了极点。然而他又想,自己的钱是父母“给”的,父母不在了,通过捐资助学,不也可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吗?
1990年,杨景尧出资120万美元,在长葛市后河镇建起了一所中学,为了彰显妻子孔淑君奉养双亲、抚育子女的懿德,该中学命名为淑君中学。
1992年,杨景尧放弃移居加拿大的机会,从台湾回到家乡定居。
1995年,他出资30万元,设立“杨景尧文教基金会”。2006年3月,更名为“长葛市杨景尧文教促进会”,注册资金563万元。
资助600多名大学生善行懿德乡亲膜拜
“粗略统计,杨景尧先生已捐赠约1700万元。”基金会工作人员李晓丽介绍,基金会成立20年来,共资助长葛籍600多名学生攻读大学,其中有近百人考取了硕、博。
基金会的支出,主要靠杨先生在长葛办的一家企业提供。李晓丽说,由于企业不太景气,为保证基金会正常运行,杨先生经常从自己的积蓄中支出。
“我特别钦佩杨老先生。”刘壮壮说,今年正月初六,他领取2000元助学金时,第一次见到老先生,感到老人很亲切,并不是高高在上的那种人。
刘壮壮家住后河镇赵楼村,去年他考取了中北大学,杨老先生的善行懿德,深深影响了他们这一代,成为他们发奋学习的动力。
“那些年,钱多算事啊,他出那么多钱资助学生,乡亲们可敬佩了。”后河镇榆林村杨秋玲说,杨老先生给孩子们的成才带来了动力,同时也给乡亲们树立了学习榜样。她表示,自己也会像杨老先生那样,尽力帮助别人,让他的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