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河流被污染:曾被多次追踪曝光

24.12.2014  17:48

63岁的老汉苏清追悔莫及,12月4日,一个不注意,五只羊喝了东营港石化产业区小河沟的水,当晚全死了,其中四只还怀着羊羔。

这里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一千二管理站一路之隔,朝阳透过灰蒙蒙的层叠悬浮颗粒,穿过四周高耸林立的白色石化原料罐,落在苏清放羊的这一小块芦苇地里。

苏清早就留意到,靠近石化厂和生物制药厂的小水沟,水都变得暗红,工厂装原料的罐子倒放在草地上,草都枯萎了。这次轮到自己的羊遭殃。

苏清雇了小摩的,拉上母羊,去找水沟旁边的某生物科技公司要说法。这是一家年产30万吨丙烯酰胺的企业,用于树脂合成、粘合剂、油漆和造纸等行业的化工原料丙烯酰胺对人和动物都有毒性,而水体,是最重要的被污染区域。

公司的办公人员没有多说,赔给苏清7000元。

“以前路两边是一模一样的湿地,只不过路西边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路东边被划在了保护区外,这些年被施工成了一个逐渐兴起的石化园区。”仙河当地环保志愿者李洁介绍说。

从地图上看,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划分为南北两块不相连的区域。其中南部为黄河现行入海口的两侧,北部为1976年以前黄河刁口河流入海口的两侧,设有一千二管理站。

“十一五”以来,黄河三角洲一直是山东省的重点开发区域,东营市在2006年4月成立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将之确定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龙头和优先发展区;按照规划,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起步区102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232平方公里,远景发展区466平方公里,主要发展生态化工、清洁能源、现代物流和船舶配件制造四大产业。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又名中国石油化工(东营港)产业区,它与一千二管理站一路之隔早已不是新闻,早在四年前产业园区兴建时,国内外多家媒体对从自然保护区内非法取土,为产业区平整地基的事件进行过多次追踪曝光。

国内一些资源与环境研究学者曾在媒体发声,认为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较短,新生陆地多,草甸形成过程短,植被稀疏,承载能力较低,自我修复能力较差;希望当地政府在进行空间布局时,一定要考虑环境和生态的因素。

近日,中国石油化工(东营港)产业区官网长文描述了4年来悄无声息的巨变:如今走进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就是一个感觉,大!广袤的土地上,排列着一个又一个大项目,高塔林立,望不到边际。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纪实显示,截至今年8月初,园区投产和在建项目已达90多个,总投资突破1200亿元。

驱车行驶在产业园区,粗大的公共油廊管线在高大的钢铁框架内,蜿蜒着将经由海运至此的原油输入已建成开工的炼化工厂,载有危险运输品的货车来往穿梭,用于化工厂废气排放燃烧的“点天灯”高耸,倒映在工厂旁边暗黑色的水沟里。拉土的大货车不停忙碌着,新的工厂仍在铺垫待建……

自东营港石化产业园区兴建时,它与自然保护区紧邻的矛盾纠葛,始终存在。

2008年8月,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及其规划区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获批,但审查意见提出,由于开发区邻近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盐化工用地应调整到远离保护区的东部地区,并在开发区与自然保护区之间设置1000米以上的绿化隔离带。

由于《东营市港城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与《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报告书》同期开展编制,东营市政府审批规划范围和山东省厅审批环评范围并不一致,最终批复显示,规划未考虑到报告书中的规划调整建议,“隔离带”在规划中用地性质大部分为工业用地,陆续有12家企业进入到“绿化隔离带”之内。

12家企业中,9家为化工企业,两家石化企业,一家橡胶企业。两家化工企业距离自然保护区只有10米的距离。

在东营港产业园去年对这12家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价后发现,它们涉及易燃有毒有害物质数量较多,部分厂区内存在重大危险源,生产区及存储区具有较大的潜在危险性。但报告同时认为,隔离带内项目最大风险事故的风险可以接受。

但距离东营港石化产业区十余公里的仙河镇周边生态环境,已在四年间变得面目全非,部分居民甚至生出“逃离”之心。

责任编辑:郭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