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花飘香避洪楼

13.05.2014  10:59

      参天的白杨像哨卫一样,从车的两旁一一掠过,沿着宽阔的道路向前延伸。

      一望无际的原野上,齐唰唰的麦穗随着轻风飘荡,透出一派丰收的气息。

      正是麦花飘香的初夏时节,记者驱车来到西平县杨庄乡滞洪区采访。

      行驶中,蓦然,一座高大别致的建筑映入记者的眼帘。正当纳闷,陪同的乡党委副书记胡赟告诉记者,前面的建筑叫避洪楼,群众称之为避水楼,是滞洪区里最重要的安全工程之一。像这样的建筑整个滞洪区有13处,是专门为群众在汛期洪水来临时紧急避险建造的。

      好奇的心理驱使记者在赵老庄避洪楼前将车停了下来。这是一幢5层楼房,建在村子入口临路的位置,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与这里普通住宅楼不同的是,避洪楼采取的是框架结构,每层都加固,既能够承重又能够耐水浸泡。该楼房从第二层开始,每层都设计有许多小房间,有住室、厨房、卫生间等。

      “这栋楼有800多平方米,可以满足赵老庄和附近村庄1000多人来此紧急避洪。”胡赟说,靠近避洪楼门窗的梁柱上还预留有钢筋弯头或拉圈,楼内配备带挂钩的短梯,便于船只停泊。胡赟介绍,滞洪区内涉及杨庄乡12个村委、3万多人。避洪楼的建设,事关滞洪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去年8月,乡党委、乡政府积极争取资金开始建设,设计标准按50年一遇洪水。目前13处避洪楼主体工程大都已经完工,今年汛期就可投入使用。

      看到记者到来,附近的群众纷纷围了上来,你一言、我一语,围绕避洪楼谈了起来。

      村卫生室的村医赵桂清说:“乡党委、乡政府处处为我们老百姓着想,前几年想方设法争取资金,把我们滞洪区几乎所有的道路都修得宽阔平坦,出行方便极了。今年又给我们修起了这保命楼,就是大洪水来了,我们也不用担心了。这真是政府为我们老百姓办的大好事、大实事呀。”

    60多岁的村民赵圣义接过话茬说:“村民们对避洪楼的建设非常关心,没事就来工地转一转,看看工程质量,看看有没有偷工减料的,发现有什么问题,就会及时给施工人员提出来,因为这毕竟不是一般的工程。往年滞洪时,村民像逃难一样,现在离汛期不远了,这避洪楼一建,群众心里就更踏实了。”

      这时,几只黄鹂鸣唱着落在了附近的树上。记者随口打趣道,你听,黄鹂也在歌颂美好的生活。

      在陪同的乡党委副书记胡赟的建议下,记者又来到了小庄村避洪楼跟前。

      小庄村人口2400多人,地势比较低洼,2000年滞洪的时候,水有一人多高,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是庄稼被淹完了,群众的财产遭受了重大损失。现在紧邻村委院子的南面,规划了一栋和赵老庄一样的避洪楼,工人正在楼内施工和准备外粉刷。

      正在接待市里一个检查组的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堂热情迎了上来。

      “乡党委、乡政府为了建设避洪楼投入了极大的心血,经常安排人员检查工程质量和进度,真是为了老百姓操碎了心。前一段乡里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大走访,我们村的群众向乡里提意见说,滞洪区内的道路与滞洪区外的道路接口处存在缺陷。乡党委、乡政府立行立改,很快筹措资金解决了这个问题。”张玉堂告诉记者。

      听到张玉堂谈起解决道路接口的事儿,胡赟解释说:“这种情况,不只小庄村一处,还有其他三处呢。今年3月以来,乡党委、乡政府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临近采访结束时,乡党委书记李婕从县里开完会赶了过来。站在小庄村避洪楼前,李婕恳切地告诉记者并希望记者反映一下:“杨庄滞洪区为国家、为下游的群众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这些年滞洪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极为薄弱,政府对这里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相对较少。滞洪区的地势低洼,一下雨就涝,天一晴就旱。群众盼望能在地里打井灌溉庄稼,地边上修桥方便农机进入。到那时,群众的日子就会过得更加红火。”

      阵阵麦香飘过,令记者心旷神怡。江河安澜,民富业兴。路通了、自来水有了、庄台坚固了、避洪楼建起来了……伴随着设施的完善,滞洪区3万多群众的生产生活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