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后编“辫子”不烧秸秆还赚钱

04.07.2014  12:43

7月1日,记者在清丰县城关镇东关村看到,村里有许多妇女在用麦收后的秸秆编长长的“辫子”,三五成群一边编一边说笑。记者好奇地询问:“你们这是在编啥?”68岁的村民王晓丽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俺们在编辫子呢,你没见过吧,这麦秆辫子用处可大呢,能用来编草帽、座垫,被草编加工客商们收购后,基本都是出口到国外呢。”

“可为啥这些麦秆看上去很完整,又感觉不那么硬呢?”记者带着疑问向村民们了解情况。原来,这种麦秆辫子的主要原料是麦秆,之所以麦秆很完整,是因为这些麦秆都是用镰刀手工收割的,然后将粗细适中、颜色白亮的麦秆预先挑选出来,剪掉麦穗,放置干燥处备用。闲暇时,拿出麦秆折掉根部,只留茎节,去掉叶鞘,就可以用了。王晓丽还告诉记者:“由于麦秆偏硬,编起来不方便,所以俺们编前都先用清水将麦秆浸泡数小时,直到麦秆变软为止。这样俺们就能轻松地编辫子了。”

“这些麦秆辫子能给你们带来啥好处?”记者好奇地问。一边带着孩子,一边正娴熟地编辫子的村民蒋文静告诉记者:“这一盘辫子有八圈,一圈约一尺五长,一盘辫子可以卖八毛钱,高者能卖到一块钱。这速度快的,一上午就能编个四五盘,俺边带孩子,边编这个,一天能编个六盘,卖了以后能挣个零花钱,除了家里的油、盐钱外,还能给孩子买些吃的。”

这种纯手工制作的麦秆辫子细致紧密、实用美观,深受草编加工客商们的喜欢。每年麦收结束后,清丰县的许多村民都到处找秸秆,编辫子,不仅有效阻止了秸秆焚烧现象,还能帮助村民们赚些外快,贴补家用。

责任编辑:付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