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26人先后获得国家级表彰

18.12.2014  10:06

近年来,鹤壁涌现出了一批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行业标兵、中国好人等称号的英模人物和群体:如先后被国家四代领导人接见的“模范烈属”靳月英;在玉米地里度过50个春节的育种专家程相文……今年,张慧荣膺“全国公安系统爱民模范”, 彭兵先蝉联“十大杰出消防卫士”。这些英模身上集中体现出当代鹤壁人良好的精神风貌,鹤壁市委副书记费银普说,上述“英模群体”现象的出现,是鹤壁市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强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果。

【特点】

平凡人物诠释善举大爱

包括在宜昌舍命救人的鹤壁籍武警战士吕俊峰、在开封三入黄河勇救3人的鹤壁籍大学生邢二朋,等等,这些英模人物有很多特点,首先表现在广泛性。他们年龄跨度大(最大的91岁,最小的仅19岁)、职业跨度大(有农业专家,也有大学生和保安)、地域跨度大(走出了河南,感动过北京、湖北等);其次是平凡性。鹤壁的“英模群体”大部分是普通群众或基层党员干部,虽然没有壮举伟业,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了“扎根基层、爱岗敬业、见义勇为、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是当之无愧的平民英雄;最后是影响广大。鹤壁市受到国家层面表彰的英模达26人,这些英模人物的事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很大影响:靳月英、程相文、张慧和李应喜分别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吕俊峰、邢二朋的英勇事迹曾是全国各地媒体争相关注的热点。

【积淀】

文化是英模辈出的沃土

费银普表示,鹤壁“英模群体”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源于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的必然,是鹤壁厚重的人文土壤、淳朴和谐的社风民风、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和全体市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

鹤壁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曾是商、卫、赵三朝国都,孔子周游列国14年,在卫国就有10载,受儒家思想熏陶,“仁”“礼”精神在这里落地生根、硕果累累。与孔子合称“南季北孔”的季札曾总结“卫地自古多君子”。这里孕育出殷末三仁——微子、箕子、比干,儒商始祖——端木子贡、我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以及卫武公、蘧伯玉、荆轲、石碏等古圣先贤,留下“投桃报李”“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教化育人的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地融入了鹤壁人的精神与血液中,培育出崇德向善、明礼诚信,人心思定、思富、思安的淳朴民风。

【成长】

经济发展促进崇德向善风气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英模群体”的出现,侧面反映的是鹤壁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费银普介绍,一直以来,鹤壁市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增收、就业、住房、就医和教育等问题入手,努力改善民生,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农合、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率先启动惠及15万群众的棚户区改造,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以上。2011年居民幸福指数位居全国294个城市中的第7位。公众安全感、法治环境满意度等指标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连续9年被评为国家和省级社会治安优秀市、模范市。随着群众幸福感、安全感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精神追求,不断加入崇德向善的公益大军,形成了英模成长的肥沃土壤。

【硕果】

风清气正助推英模人物涌现

历史经验证明, “官风正则民风淳”。党风政风好了,各项政策才能落实好,群众办事顺了、心情好了,怨气就少了,好人好事就容易蔚然成风。据悉,鹤壁市委、市政府时刻紧绷作风建设这根弦,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在坚定信念、完善制度、创新方法、狠抓执行等环节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有效震慑了歪风邪气,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今年10月份,中央第一巡回督导组对鹤壁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总体测评,群众满意率达100%。在全省换届风气督导测评中,鹤壁市换届风气和换届纪律的好评率也是100%。英模人物的不断涌现,不仅是群众路线、创先争优等学教活动的丰硕成果,更是干部群众对鹤壁市风清气正好环境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回应。

【热潮】

好人效应带动精神文明建设

据了解,鹤壁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从社会普及、媒体宣传、基层宣讲、编写教材等方面入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社会宣传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为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连续14年开展了季评鹤壁好人、道德模范评选、“树新风、谋发展、比贡献”等活动,共有500多人受到表彰,在社会上形成以学英模、做英模为荣的共识。

“为进一步宣传英模事迹,弘扬英模精神,鹤壁以市委名义印发了《关于开展向李应喜、张慧、彭兵先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下一步,将通过座谈会、报告会、道德讲堂等形式,在全市掀起颂英模、学英模的热潮,努力使‘英模’现象成为‘英模’效应,带动全社会形成争当好人、争做好事的良好氛围,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文明河南建设注入更多正能量。”费银普说。

【责任编辑:王利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