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直通式精细化气象服务确保夏粮丰收农民增收

23.06.2016  17:24
      “三夏”时节,鹤壁市接连下了好几场大雨。聚喜来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唐全合,这几天带领社员们紧赶慢赶,抢着把小麦都收进了仓、把玉米都种下了地,“今年麦收,基本上没啥影响,可以说还是个丰收年!”

        老唐的“秘密武器”

        同样是种粮食,别的地方遭受这样的大雨,即便庄稼没有受灾也会减产,老唐难不成能掐会算、呼风唤雨?

        “咱主要有秘密武器!”唐全合嘿嘿一笑说,“种田想丰收,跟着气象走!要说我也是种了几十年地的老把式,以前凭经验,现在离不开高科技。”

        唐全合口中的“高科技”,学名叫“陆星双基农情信息客户端”,只要通过一部手机或一部电脑,就能对大田实行“实时监控”,什么时候该除虫打药、什么时候该保墒灌溉、什么时候收割播种,一目了然。

        “农作物都有个最佳收割期,尤其是玉米,这个时候收割籽粒饱满,产量最高,还节省了晾晒的成本,这一来一回,一亩地就是几十块钱。”

        唐全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们合作社如今连承包带托管,一共有10750亩土地,“每亩地不多说,就按增收30元钱计算,一年就能增收30多万元哩!”

        “要说和气象局搭上关系,还得从5年前的一场灾害说起。”唐全合回忆说,2011年秋季大旱,恰逢玉米灌浆,他紧赶慢赶浇了一遍透水,没承想第二天一场大风把玉米都吹倒伏了,连减产带人工,几十万元打了水漂。

        “从那时候起,我就格外关注气象,在田里安装了卫星遥感器、监视器,量身定制了气象服务,成为最早的受益者。”

        唐全合说,第二年秋天,他根据县气象局的建议,所有玉米晚收了5天,结果亩产增加了50斤,“仅此一项,就增收了50多万元。”

        气象为农服务的“鹤壁模式”

        老唐只是鹤壁市气象为农重点服务对象中的一个。

        目前,在鹤壁享受这样待遇的有40家涉农龙头企业、363个像老唐这样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及61个种粮大户(500亩以上)。

        鹤壁市气象局局长张睿光告诉记者:“这几年,概括起来,鹤壁市气象局主要做了四件事,即全覆盖、专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

        所谓全覆盖,是指鹤壁实现了气象信息站、气象信息员在所有乡镇、所有村、涉农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的直通车和全覆盖,解决了气象信息传输渠道不畅通,气象服务的棚架问题。

        所谓专业化,指针对不同用户需求,制作专业化、精细化服务产品,解决服务产品针对性不够、实用性不强的问题。

        所谓规模化,是明确重点服务对象,以具备规模化、产业化条件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为重点,开展针对性服务,解决了气象服务的实际效益不够显著的问题。

        所谓信息化,是以“互联网+”的思维,打造“N+气象”模式,解决了气象为农服务信息传输路径和领域不够宽广的问题。

        “总的说来,气象服务信息的传输渠道变了,我们就要深入了解农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实现从‘我有什么给你什么’到‘你需要什么我给你什么’的改变。”张睿光说,“鹤壁模式”说来很简单,就是装备现代化、产品精细化、服务标准化、管理机制化,“作为全国首批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市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我们的玉米和小麦先后创下了25项全国高产纪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