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气象搭载“益农社”服务“零距离”

22.05.2015  18:55

我市今天夜里多云转阴,明天白天多云间阴,下午局部短时阵雨, 偏北风转偏南风3级左右,温度15~24℃。施肥气象等级良……”5月20日,在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耿屯益农信息服务社门口的电子显示屏上,记者看到正在滚动播出的农用天气预报。
      为积极探索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新途径,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持续深入发展,鹤壁市气象局联合北京农信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利用其在鹤壁市搭建的益农信息社开展气象为农服务,推动社会力量承接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探索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新途径。

新:“万能超市”般的服务形式

走进耿屯益农信息服务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展台,摆放着服务指南和电信手机终端,靠近展台的是一张桌子,上面“端坐”着一部电话、一台电脑,一位老汉正坐在电脑前查看着什么,记者上前询问得知,老汉在信息员李国云的指引下查看自家田里的小麦墒情、长势,李国云告诉老汉“从气象数据分析来看,麦田整体长势不错,10厘米、20厘米土壤湿度都是适宜。”记者凑近看见,电脑显示屏上一列图表显示了不同土壤层次的温湿度。
      李国云告诉记者,“这是鹤壁市气象部门安装在农田里的设备监测的信息,气象部门将数据整合,制作成服务产品发布到我们的新农邦电商平台,我们向村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同时,村民有什么问题,还能通过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及时与农气专家联系沟通。
      李国云指着旁边的一个展台说:“这里还有《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信息》、《病虫害等级预报》等农业气象服务产品。这些都是鹤壁气象部门送来的农业气象服务材料。每天村民都能到我们服务社查看这些信息,及时了解农田气候环境情况、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这些服务材料利用电子显示屏、手机、QQ、微信等方式传送至村民手中。许多村民反应,现在下地前都会看看我们发送的农用天气信息,土壤旱不旱,该不该浇水,该不该施肥等等,一看清清楚楚,一应俱全。好比一家万能超市。”李国云笑称。

广:覆盖延伸至乡村和农户

据了解,为将农业信息资源服务延伸到乡村和农户,农信通公司重点在农村村委、农村经营店铺、专业合作社组织、种养专业大户和农产品购销大户等农业经济主体中建设益农信息服务社。并依托全国“益农”综合服务云平台,以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支撑,服务种养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普通农户,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市场主体积极性。
    “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可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我们探索出了以信息化建设与信息服务为支撑,集公益服务、便民服务、增值服务为一体的益农信息社服务模式,重在解决现代服务、现代文明进村入户问题。目前,鹤壁所辖地域已建成益农信息服务社500多家,主要集中在鹤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淇滨区和浚县。我们公司将进一步扩大益农信息服务社覆盖面,预计2015年底益农信息服务社数量将扩大至700多家,并逐步覆盖鹤壁所辖两县三区。”农信通集团董事长李勇介绍说。

固:“铁三角”的运行机制

鹤壁市气象局张睿光局长介绍,为有效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提高气象服务效率和质量,鹤壁市气象局积极与农信通公司合作,签订合作协议,由其进行气象为农服务产品二次加工制作、信息发布,气象部门负责组织益农社站长进行培训,从而通过益农合作社向最基层用户提供气象服务和产品。
      前期经费由气象部门和政府沟通,以将气象服务列入政府购买服务清单的方式进行落实,以政府购买气象服务的方式扶持农信通公司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待为农服务取得经济效益和农信通具备为农服务能力后按照市场机制运行。
      各级政府负责公益资源整合,协调建好信息高速公路;气象部门,负责提供公益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农信通公司综合利用通道和信息高速公路整合各类公益和商业服务。三方构成了“铁三角”的运行机制,共同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切实解决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做到共建、共赢、共享,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合作模式。(李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