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国土空间优化发展驶入佳境

21.07.2016  11:08
      “这真是一场意犹未尽的思想盛宴!”

        不久前,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的鹤壁市国土空间优化发展座谈会上,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作为全国首家地市级国土空间优化发展实验区,鹤壁引起了相关专家的极大关注。座谈会上,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柳忠勤,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原巡视员、全国国土规划办公室主任陈宣庆等十多位国内知名专家纷纷建言献策、点题把脉。

        巍巍太行,悠悠淇水。从地图上看,鹤壁市域面积并不大,但她西依太行、中起丘陵、东连平原,地形地貌复杂。如何通过国土空间优化开发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直是鹤壁市委、市政府深入思考的问题。2014年10月,在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的帮助指导下,鹤壁被确定为全国首家地市级国土空间优化发展实验区,于是,一场恢弘而深刻的变革在这里发生。

        科学划定功能分区

        胸有丘壑才能匠心独运。根据地形地貌和产业发展情况,鹤壁市因地制宜对国土空间进行了主体功能区划分:西部山区定位为生态保护功能区,中部丘陵地区定位为兼具生态保护和产城互动发展功能区,东部平原地区定位为农业功能区。

        此外,鹤壁还对全市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了全域规划,确定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发展方向。在生产空间上,全力建设以资源型产业带、先进制造业产业带、食品家居产业带、休闲旅游产业带、新型物流产业带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内容的“五带一区”产业发展格局,实现全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和集聚、集约、高效发展。在生活空间上,高质量打造以新城区和淇县为核心、以老城区和浚县为两个组团、以重点镇为依托的“一核双星多支点”单元组合型城镇化格局,实现由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生态活力幸福之城的城市转型。在生态空间上,努力建设形成西部太行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两侧、京广高铁高速两侧三个绿色廊道,淇河生态文化旅游带、鹤浚快速通道生态循环农业带、淇县西部美丽乡村生态带三个绿化带,盘石头水库库区、淇河湿地涵养区和淇水湾生态区三个生态区,加快建设以“三廊三带三区”为骨架、覆盖全域的林业生态体系,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多规合一”引领实践

        如何实现城市发展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是对治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考验。为此,鹤壁市委、市政府从顶层设计和法律保障上做文章,编制了《鹤壁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规划纲要(2015-2030年)》,并通过了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组织的专家评审,成为全国第一个地市级国土空间规划。《规划纲要》从内容和地位上有效实现了“多规合一”:从内容上讲,它涵盖了鹤壁的生态、农业、产业、城乡、交通、水利等发展规划;从地位上讲,《规划纲要》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鹤壁市其他有关规划的基本依据、顶层设计和上位规划。鹤壁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环保生态红线划定、交通规划编制等都坚持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基本上做到了“多规合一”,避免了规划冲突。

        大美鹤壁画图徐舒

        蓝图绘就方能腾蛟起凤。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鹤壁这个生态活力幸福之城芳容渐现,筋骨渐展。一是产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近年来,鹤壁“互联网+”、电子商务、休闲旅游、新型物流等新业态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8%提高到25.2%,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3.8%提高到29.9%,煤炭行业比重由19.8%下降到8.3%,资源型产业偏重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二是城乡发展趋于协调。鹤壁坚持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出台农民进城购房契税补贴政策,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66%,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市区建成区面积增加到68.7平方公里,城市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三是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32.2%,新增城市绿地面积333.8万平方米,淇河水质持续保持全省第一,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名列前茅,成功创建了国家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

        山水多姿起画图。鹤壁,正以崭新的姿态、铿锵有力的步伐迈向一个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