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票定价模式应借鉴飞机票

19.06.2014  13:53

据报道,从7月1日起,全国铁路将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调整后,全国铁路开行旅客列车总数达到2447对,其中高铁动车占到一半以上,成为铁路运输新主力。然而观察发现,虽然暑运即将来临,但是高铁的上座率似乎并不高。与此同时,价格相对便宜的动车,余票要少得多,更便宜一些的T字头和K字头车票,却是一票难求。

虽然铁路客票供求复杂多变,简单的对比说明不了所有问题,但这至少可以证明,上座率跟价格负相关,较高的价格,导致了高铁较高的“空座率”,这就又回到了大家议论较多的高铁票价打折的问题上。不过,高铁票价打折一般仅限于少量的商务座和一等座,面对富余的二等座车票,价格依然不为所动。

先不说高铁这么高的“空座率”,收益到底能不能裹住成本,这不是我们能讨论清楚的。单从市场资源配置角度来讲,至少它没有达到最优化配置,一边一票难求,一边车票富余,造成了显而易见的结构性资源浪费。

从车票供求状况不难看出,高铁票价还是远远超出一般老百姓的消费水平和能力。然而,加开高铁车次又是大势所趋,因为高铁运行效率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运行效率的提高。所以,在“空着也是空着”和“空着也要空着”这对矛盾之间必须做出一个选择。毫无疑问,无论从市场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空着也要空着”都是站不住脚的。

在某些方面,飞机票的定价模式可以值得高铁借鉴。有些人有时间没钱,有些人有钱没时间,那索性不如让时间作为杠杆,或者说把“定价权”交给时间。距离开车时间越长,票价越应优惠,距离开车时间越近,票价优惠越少,直至没有优惠。其实,火车目前在退票流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类似的方式,可以推广至票价。

作为一个企业,尤其是国企,衡量产品成本的时候,不能仅仅只考虑物质成本,还要考虑社会成本。铁路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高铁可以快但不可以“高”,不能高出人们的平均消费水平,不能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实际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策,找到企业效益和群众利益的最佳结合点。 宋 华

 

责任编辑:付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