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中原民居之三门峡地坑院

17.06.2015  12:38

  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而又南北兼容的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是一个地域文化的特征,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适应当地气候及其他自然条件的产物,同时也是特定文化、特定民俗的产物。目前,仍然有许多古村落、古庄园、古街道以及窑洞、地坑院散布在河南省境内各地。这些传统民居,富含着建筑学、历史学、民俗学、人类文化学和美学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起着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的作用,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原民居具有正统、大气的风范,细微之处彰显着文化底蕴和建筑美学,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代表了中原独特的乡土建筑文化。其完整性和传承性,更是真实反映了中原地区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历史风貌和周边环境。如今,传统民居已经是中原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让现代人重拾农耕文明,激发出与现代生活迥异的心灵感受。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农耕文明固有的文化形态和方式在迅速消失,传统民居的抢救与保护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河南省近期开始实施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将“民居和民间建筑”列为了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的重点。

   三门峡地坑院

  提起窑洞,人们立刻会联想到靠崖而居,或傍坡而居。但是,豫西三门峡市一带的农民,千百年来,却一直住在一种在平地上凿坑为院的地下窑洞里。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地坑院”。这种供人居住的一种独特建筑形式,距今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坑院多为四方形,深约二丈左右,沿院四壁打窑,一般正面为两孔,侧壁为三孔,其中一孔呈斜坡通地而为门洞。窑院内挖有渗水坑,崖上四周筑有一米多高的花墙,以防雨水冲刷窑面。院内多栽果树,有的长过崖头。春天花开满院,秋天硕果累累。外人进村,只见树梢晃动,又闻鸡鸣犬吠,却不见人家居处。走近才发现地下院落,驻足细瞧,无不赞叹叫绝。

  如今,在三门峡境内仍有100多个保存较好的地下村落、近万座地坑院。地坑院已成为当地的一道独特景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来体验这一上古时期我们祖先穴居的遗风。 

[作者:记者王颂    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