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背后的“烦恼”

09.06.2014  12:19
      “俺县可是全国高产‘标杆’,今年产量更高,俺流转的500亩地小麦亩产至少超过1300斤!”6月6日,浚县小河镇后冯庄的种粮大户胡振黝黑的脸上堆满笑容。

      一个普通种粮大户敢把话说得这么“满”,并非吹牛。沿袭千百年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结合高标准粮田完善的基础设施、测土配方施肥等集成技术,浚县连续创下多项大面积单产纪录。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浚县高产背后竟还有不少“烦恼”。

      “没有好粮仓,又缺烘干机,粮食损耗可不少。”国兵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熊秀杰说,每年因晾晒、仓储不当,合作社玉米霉变损耗近5%,约合20万斤,“合作社计划明年种粮面积扩大到3万亩,可这问题不解决,心里没底。”

      “相对收割机、播种机,烘干机价格高,一台十几万元,短时间难以大量购置。”裕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玉峰说,“而且,往往天阴时供不应求,天晴了又可能闲置。”

      “不断增加的成本,让种粮比较效益更低。”胡振扩大种粮规模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事实上,这些“烦恼”,在我省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浚县作为高产“标杆”,对如何破题思考也更多。

      “我们的落脚点,就是提升现代农业,在推动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信息化基础上,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浚县农业局局长张志军说。

      目前,保增产,鹤壁正积极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对土壤进行改良;为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财政进一步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补贴奖励力度;降低种粮成本,政府与金融部门的“土地银行”正在酝酿。

      专家点评:

      督导组组长、农发行河南省分行副行长杨百路:浚县高产背后的“烦恼”,也是我省粮食生产的“烦恼”。比如玉米,最大的问题就是十年有八年发生霉变,严重的只能做工业原料。要化解这些“烦恼”,只有依靠政府政策引导,推动社会化服务跟进,积极引入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走新型农业现代化之路。在这方面,浚县已先行一步,值得各地根据情况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