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成功首飞!一起来看大飞机背后的航天故事

06.05.2017  14:21

  2017年5月5日下午14:00,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在万众瞩目之下成功飞上了蓝天。而在这一航空界盛事的背后,有一支来自航天的团队——中国航天科工三院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鹰特材公司),他们亲手研制的C919后机身后段产品也在本次首飞中精彩亮相。多年来,这群航天人攻坚克难、永不言败,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在航空领域谱写下了属于自己的壮丽诗篇。

   你好,C919

  大家好,“”叫C919,“”是国产大客机。

  C919总装车间 图:新华社

  “”的全称是“COMAC919”。“COMAC”是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英文名称的简写,“C”是COMAC的第一个字母,也是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第一个字母。

  C919驾驶舱内景 图:新华社

  不了解我?没关系,一图让你读懂我。

  我名字中的“C”还有一层意思,表明了我与空客(Airbus)首字母A、波音(Boeing)首字母B的竞逐蓝天之心。

  我知道,你们喜欢拿我与A、B对比。实事求是地说,A和B,都已经有数十年的经验,是大飞机制造的先行者,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技术非常多。

  所以,不着急挑战人家,先做好自己,占据航空业的一席之地再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哩。

   我与航天人有什么关系? 哈哈,别着急,再来一图让你看个明白!

  据统计,C919大型客机近40%的复合材料零件的研制工作是由航天科工三院海鹰特材公司承担。

   首飞背后的航天故事

   缘起:为大飞机而生

  C919机体结构供应商理解备忘录签署仪式

  时间回溯到2009年。在这一年,“C919”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这是由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商飞公司)牵头启动研制,集全国之智参与的名副其实的国家项目。

  2009年5月,拥有30多年复合材料研发经验的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06所(以下简称306所)从400多家竞争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了C919九大机体结构供应商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一支“航天系”力量。在随后的几年里,306所要在人手紧张、硬件条件不足、没有任何航空制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完成C919大型客机后机身后段、副翼等4个工作包的研制任务。

  立项伊始,306所抽调技术人员成立“大飞机技术部”,专职做C919项目,人数不足10人。“一出差就是三个多月,没人能换我。”当时还是一名普通技术员、如今已是公司副总经理的郭渊回忆道。

  没过多久,一个“专门为大飞机项目而生”的公司——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随之成立。这是由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06所和江苏省镇江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前期投入约2亿元,公司最初的班底就是技术部这十几号人。

  三院镇江产业园奠基

  “成立这家公司就是专为大飞机项目做配套。当时三院要求非常急,专门成立了由主管副院长挂帅的领导小组。2011年9月公司打下第一根桩,2012年10月一期厂房建成,12月大飞机研发团队就从北京的306所整体搬到了镇江。”公司总经理高志强介绍说。

   扎根:热火朝天搞建设

  拔地而起的生产厂房

  初到镇江,位于大港新区的航空产业园才刚刚搭建好骨骼,没有水、没有电、没有路,四周一片荒芜。刚一来又恰巧遇到大雪,这支北方的队伍乍一跌入南方湿冷、没有暖气的冬天,不免觉得满心恓惶。但员工们并没有被些许负面情绪困扰,出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们很快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工程中去。

  为了完全适应民用飞机的适航标准和要求,公司的生产厂房都是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并从德国、法国、英国进口了50多台套世界一流的设施设备,从设备先进性来看已超过大部分航空工业公司;同时,公司的人员规模也在逐渐壮大,几个月的时间里,来自中航工业西飞、沈飞、上飞和厦门太古等航空工业公司的高级人才,公司共找来了6位,用“事业情怀”留住了他们。

  在搬到镇江后的一年多里,海鹰特材公司先后通过了美国NADCAP体系认证、加拿大飞机制造商庞巴迪宇航集团供应商能力考查等一系列资质认证,已经手握通向国际民航市场的钥匙。

  “起步晚,并不意味着我们起点低。”面对漫漫前路,高志强曾鼓励大家:“航空产业虽然一旦形成市场,就会有稳定的回报。但它的周期很长,在此之前,在公司起步的这段相对困难的时期,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打好基础!

   亮剑:第一份完美答卷

  副翼铁鸟试验件开铆仪式

  2013年9月,C919项目迈入全面试制阶段,中国商飞公司发来紧急通知,要求海鹰特材公司于2013年11月15日交付C919副翼铁鸟试验件,这也是海鹰特材公司搬到镇江后接到的第一个大活儿。

  C919副翼铁鸟试验件由34个复合材料件、200个金属件、2000多个紧固件组成。当研制团队在做工艺准备的时候,中航工业昌飞公司已开始了后缘襟翼、前缘缝翼铁鸟试验件的研制,中航工业上飞公司也已展开平尾铁鸟试验件的研制……与其他供应商相比,海鹰特材公司的工期是最紧张的——只有短短两个月,必须在两个月里完成全部零件的成型、机加、封边、打磨、喷漆、检测以及试验件的装配和总检工作,同时必须履行严格的过程检测,以至于公司所有人在接到任务时的反应都是——“不可能

  副翼铁鸟试验件装配现场

  面对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公司团队成员选择了迎难而上,喊出了“发扬航天精神,遵守航空标准”的响亮口号。在3000平方米恒温恒湿的洁净间里,大家一站就是一天,下料、铺层、预压实,把每一个零件都当作艺术品,每一道工序都用手又用心;为了确保航空产品的可追溯性,每一项操作都有质量人员对现场进行目击监测并留下记录。

  副翼铁鸟试验件下线仪式现场

  两个多月过去了,凭借在复合材料领域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卓越的研发能力,研制团队采用业内独家的软模成型和气囊成型技术,制造出翼形工字梁、J型梁等一件又一件定位精准、轮廓度达标的复合材料零件,并如期将副翼铁鸟试验件交付给中国商飞公司,成为九大机体供应商中最早交付产品的团队。

  “海鹰特材作为航天企业的代表参与C919大型客机项目,可谓是入行最晚、成长最快,但你们按时保质履行了承诺,这是一份完美的答卷!”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再战:临危受命创奇迹

  随着大飞机项目不断深入,要求不断加深,中国商飞公司对供应商的任务进行了调整,海鹰特材公司原本承担的扰流板和翼梢小翼两个工作包被分给了另一家公司,而后机身后段和副翼两个工作包则与其他供应商成了AB角关系——A角是主要的,B角相当于替补和辅助作用。遗憾的是,海鹰特材公司被确认为B角。

  2014年的3月,中国商飞公司通知各供应商延迟交付。对于海鹰特材公司来说,眼看全年没有任何交付任务,也就没有了收入来源,面临的经营压力极其巨大。“当时公司每年的运营成本为3000万元,没有收入的话,算下来一天亏损差不多10万元。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和商飞积极沟通,争取任务,同时也要完成关键技术攻关,争取做出试验件。”高志强回忆说。

  转机在2014年下半年出现了。A角供应商产品研发出现困难。10月,中国商飞公司与适航中心决定让作为B角供应商的海鹰特材启动C919首架机后机身后段的研发工作。这个为C919项目专门注册成立的公司,经过了两年多的等待,终于等到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技术人员正在进行后机身后段加强梁工艺讨论

  临危受命的欢喜过后,紧张的气氛便笼罩了整个公司。后机身后段是全机复合材料应用占比最大的部段之一,平均比例达到了60%,包含37个复合材料零件、335项金属件、379项配套材料和13000多个紧固件,任务量极其巨大。原本预计八个多月的生产时间在海鹰特材公司接手时只剩下了三个月左右。时间紧、任务重、技术难、人员少,这又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后机身后段壁板铺层作业现场

  在中国商飞公司的牵头组织下,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海鹰特材公司共同成立“后机身后段项目指挥部”,正式拉开了这场“战役”的大幕;三院和306所党委也积极协调,将一大批复合材料下料、铺层、制袋、装配的熟练操作人员从北京云岗被派往镇江大港,有力支援项目进展,极大地鼓舞了项目团队的信心和士气。

  后机身后段79框装配现场

  在这破釜沉舟的一战中,团队成员展现了航天人特有的韧性与拼劲。他们放弃了一切节假日,平均每天工作15到20个小时,有些岗位还需要大家轮流值班,保证机器24小时运转。就这样,正常生产的情况下3个月才能完成的37个复合材料零件,只用了短短1个月就全部完成了。

  质检人员对产品进行无损检测

  虽然任务紧急,但项目团队对质量的把关却一点不敢马虎。海鹰特材公司专门制订了该项目的质量管理办法,并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产品生产完成以后,还要通过海鹰特材公司质量部、中国商飞公司质量适航检查组以及适航局的三级质量检查。

  C919首架机后机身后段惊艳亮相

  2015年2月,历时90天不舍昼夜的奋战,用汗水与智慧浇灌的这一朵“奇迹之花”在海鹰特材公司绚丽绽放,其研制的C919大飞机首架机后机身后段部件顺利通过适航挂签,正式交付中国商飞公司。

  自主设计研制大飞机,这个梦想中国航空人追逐了半个世纪。经过五代航空人的艰辛努力,才有了大飞机的破茧化蝶。航天人迎难而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勇于担当,成功助力C919大飞机首飞!我们为之骄傲!

  (图片:新华网、央视新闻)